|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九十七
9 R% Y( ^9 j1 I" Q4 t# y
* l1 P2 W s9 t8 p/ G8 }* n2 q妇人带下门
! {6 R8 X' H9 {3 D$ b4 P8 l! G; b8 S$ T; a4 |4 Y7 ^
黄帝素问
+ y A$ h$ }5 N' n
. r; ?0 x# H4 z$ O' i' x$ ?- c# }+ _+ F 骨空论- d: A7 j R- Z6 |+ W
* e% z0 s4 c+ J+ Q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M0 d0 a( y2 K, }" b5 ?' j! O
【注 任脉循于腹,故其病在腹。】0 l; o4 _# Q, E( ^, Z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Z6 j, O# q8 K4 \9 V% `/ G3 c! X
$ q$ \7 x' U! g* z0 M 带下病脉证
n$ K# s; o9 L
! V. {! C0 ?/ C( w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a* ~% Q, k Q/ c+ i9 e, D4 ]' T
脉经 【晋 王叔和】 s8 E5 g" J/ X+ f6 h
& O/ _3 [/ q7 g* h% u
脉证
: L+ h5 \( ?6 f2 d
: T" c) p; h. d6 L 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 F" R# s+ @9 G# [0 g+ x
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痒,洪则生疮,弦则阴疼掣痛。师曰: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问曰:未出门,女有三病,何谓也?师曰:一病者,经水初下,阴中热,或有当风,或有扇者;二病者,或有以寒水洗之;三病者,或见丹下,惊怖得病,属带下。 师曰:妇人带下,九实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剧易。当剧有期,当庚辛为期。余皆仿此。 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喜(月真)胀,其脉阳微,关尺小紧,形脉不相应,愿知所说。师曰:当问病者饮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闻谷气臭者,病为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不食亦可,病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病为在下焦,为病属带下,当以带下治之。 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余发,师脉之,反言带下,皆如师言,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气虚,血竭凝寒,阴阳不和,邪气舍于荣卫,疾【一作候】 起年少时经水来,以合房室,移时过度,精感命门开,经下血虚,百脉皆张,中极感阳动,微风激成寒,因虚舍荣卫,冷积于丹田,发动上冲,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状如厥,气冲髀里热,粗医名为癫,灸之因大剧。 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 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
- {% A# I) }1 `8 h% D0 G7 |/ A- ^" Z2 [! ]! t( F% B
千金方 【唐 孙思邈】6 c. }/ t9 j7 J$ j% _! H
1 s L' V3 O& V% n |- r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
7 q& X- S+ m0 n) k" B" k# U$ A# V6 C7 M
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伤痛;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汁出 原作「汗出」,据《千金》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改。]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病有异同,方亦不一。 【按《产宝方》云:带下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固,谓之三十六疾也。十二症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脓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清血,十如米疳,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经度不应期也。九痛者,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气,三害冷,四害劳,五害房,六害妊,七害睡。五伤者,一窍孔痛,二寒冷痛,三小腹痛,四脏不仁,五子门不正引背痛。三固者,月水闭塞不通,其余二者文缺不载,而《千金》所说三十六种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下起于阴内也。】
0 {% X6 v- z `4 c2 }! T: ] 妇人良方 【宋 陈自明】
8 M- Z' H( C, J3 z1 N8 @
K' h8 ~8 H# t" l+ a0 |& y 带下有五
+ o% S! V$ P$ ^
, x. _; s. L) c% s5 l2 j3 w9 M q 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伤足太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衃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注 按徐用诚先生云:前证白属气而赤属血。东垣先生云:血崩久则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带脉,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肾肝阴淫之湿胜,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为筋痿。戴人以六脉滑大有力,用宣导之法,此泻其实也。东垣以脉微细沉紧,或洪大而虚,用补阳调经,乃兼责其虚也。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类,乃治其湿痰也。窃谓前证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证之药。色青者属肝,用小柴胡加山栀、防风;湿热壅滞,小便赤濇,用龙胆泻肝汤;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用六味丸。色赤者属心,用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用妙香散等药。色白者属肺,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色黄者属脾,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用归脾汤。色黑者属肾,用六味丸。气血俱虚,八珍汤。阳气下陷,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朮、黄糵。气虚痰饮下注,四七汤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湿泻火之药轻治之也。】8 J% E* S. {$ q7 v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 o* `# E9 K& R1 z# V" i6 p- ^7 F
, A: ~0 P, ~1 C/ Y, o) b 论治3 u; V" Z6 y' s" M9 U- P& E
$ ?1 c8 I) i" W+ ^
《巢氏病源》论:妇人有三十六疾。所论三十六疾者,七症八瘕十二带下是也。然所谓十二带下者,亦不显其证状。今人所患,惟赤白二带而已。推其所自,劳伤过度,冲任虚损,风冷据于胞络,此病所由生也。且妇人平居之时,血欲常多,气欲常少,方谓主气有原,百疾不生。傥或气倍于血,气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带;气平血少,血少生热,血不化红,遂成赤带;寒热交并,则赤白俱下。有室女或室后虚损而有此疾者,皆令孕育不成。以致绝嗣。凡有是证,速宜治之。久而不治,令人面(黑干)(黑曾)色,肌肉瘦瘠,腹胁胀满,攻刺疼痛;甚至足胫枯细,多苦逆冷,尩羸不能食矣。诊其脉,右手尺脉浮,浮为阳,阳绝者无子,苦足冷带下也。
/ z5 S; P& e' _/ d6 n+ ]0 t' z& r2 I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7 {3 L% ^' }# i) N; m
1 f0 j" Y- r# w! ]; j( C 论证
$ b) h! w, X' G( _6 b2 p; V% a3 L9 V: A2 G8 k. N' a
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皆湿热结于脉,故津液涌溢,是为赤白带下。本不痛结,缘五经脉虚,结热屈滞于带,故女子脐下痛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也。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注曰: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于脐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如束带状,今湿热冤结不散,故为病也。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瘕疝,小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所以为带下冤结也。冤,屈也,屈滞而病热不散。先以十枣汤下之,后服苦楝丸大延胡散调下之,热去湿除,病自愈也。9 `& ] \% Y7 c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1 g, C9 J$ G& U6 I; ^
& X* J% R# q4 J 赤白错分寒热解& N5 j1 e% E6 z5 r3 ~8 O$ Y
% y6 \: g, R7 ^8 e8 r 精选《圣惠方》二十三卷,论妇人赤白带下云:妇人带下者,由劳神过度,损动经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传其血之所成也。巢氏《内篇》四十四卷,论任脉为经之海,其任之为病,女子则为带下。手太阳为小肠之经也,手少阴为心之经也。心为脏主于里,小肠为腑主于表。二经之血在于妇人,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之所统也。冲任之脉,既起于胞内,阴阳过度则伤脬络,故风邪乘虚而入于脬中,损冲任之经,伤太阳少阳之血,致令脬络之间,秽与血相兼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二家之说皆非也。夫治病当先识经络,《灵枢》十二经中,有是动之病,有所生之病。大经有十二,奇经有八脉。言十二经之外,复有此八道经脉也。十二经与八道经脉,通身往来经络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相贯,周环昼夜不息,与天同度。自手太阴肺经起,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也。然此二十道经络,上下周流者,止一十九道耳。惟带脉起少腹侧季胁之端,乃章门穴是也。环身一周,无上下之源,络脬而过,如束带之于身。《难经》曰: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冲任者,是经脉之海也,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督脉者,起于关元穴。任脉者,女子主养胎孕之所。督服乃是督领妇人经脉之海也。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岐,皆络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巡阴器,行廷孔溺孔之端。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火则从金之化,金曰从革而为白,乘少腹间冤热,白物滑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多不痛也。或有痛者则壅碍,因壅而成痛也。《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客犹寄也。遗客热于少腹久不去,从金化而为白。设若赤白痢,赤者新积也,从心火;白者旧积也,从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热,止可分新旧而治之。假如痈疖始赤血,次溃白脓,又岂为寒者哉?而病者未为信也。此金之刘河间常言之矣。皆云寒多则白,以干姜,赤百脂、桃花丸治痢,虽愈后必生血疾。如白带下病,径以白芍药、干姜、白带虽愈,则小溲必不利。治泻痢与治带下,皆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内经》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淫衍白物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左传》曰:少男惑长女,风落山之象,是为惑蛊之疾。其文三虫同皿曰蛊,乃是思慕色欲,内生侵蚀。蚀甚不可便用燥热之药攻之,渐至形削羸瘦脉大者,必死而不救。且赤白痢者,是邪热传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者,传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证,皆可同治湿法治之。先以导水丸、禹功散泻讫,次以淡剂降心火,益肾水,下小溲,分水道,则自愈矣。顷顿丘一妇人病带下,连绵不绝,白物或来,已三载矣。命予脉之,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热口干眩运,时呕酸水,余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讫冷痰二三升,皆酸水也,间如黄涎,状如烂胶;次以浆粥养其胃气;又次用导水、禹功二方以泻其下;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利其水道,不数日而愈。余尝悟《内经》中所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上者下之,下者上之。然有此法,亦不可偏执,更宜详其虚实而用之。故知精选《圣惠方》带下风寒之言,与巢氏论中赤热白寒之说,正与《难》、《素》相违。予非敢妄论先贤,恐后学不明,未免从之而行也。如其寡学之人,不察病人脉息,不究病人经脉,妄断寒热,信用群方暴热之药,一旦有失,虽悔何追!呜呼!人命一失,其复能生乎?赤白痢与赤白带下皆不死人,《内经》惟肠澼便血,血温身热者死。赤白带下白液白物蛊病肾消,皆不能死人,有死者药之误也。 夫妇人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导水丸、禹功散,或单用无忧散,量虚实加减,泻讫;次用桂苓丸、五苓散、葶苈木香散,同治湿怯治泻法治之,或用独圣散上涌亦可也。室女同。
8 D# o* a A3 @+ s3 O 东垣十书 【元 李杲】7 T" B( H5 _, A( o4 p I
9 b# v7 }# j8 o' r8 u V
酒煮当归丸论
- S5 c7 [* ^4 h! Y( q
, N9 B$ H5 z$ g; W' _" V 妇人白带下注,(疒颓)疝脚气,腰已下如在冰雪中,以火焙炕,重重厚绵衣盖其上,犹寒冷不任,寒之极也。面白如枯鱼之象,肌肉如刀割削瘦峻之速也。小便不止,与白带长流而不禁固,自不知觉,面白目青蓝如菜色,(目巟)(目巟)无所见,身重如山,行步敧侧,不能安地,腿膝枯细,大便难秘,口不能言,无力之极,食不下,心下痞烦懊憹,不任其苦,面停垢,背恶寒,小便遗而不知,此上中下三阳真气俱虚欲竭。哕呕不止,胃虚之极也。脉沉厥紧而濇,按之空虚。若脉洪大而濇,按之无力,犹为中寒之证,况按之空虚者乎?按之不鼓,是为阴寒,乃气血俱虚之极也。宜酒煮当归丸大补大温。
. I8 s: z6 k* W 固真丸论
( q( l% h# u9 x+ Z$ r- `/ a7 s, x6 I N1 e- R; H1 T& U7 I
妇人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痛,阴中亦然,目中溜火,视物(目巟)(目巟)然无所见,齿皆恶热,饮且痛。须得黄连细末擦之乃止。惟喜干食,大恶汤饮,此病皆寒湿乘其胞内,故喜干而恶湿。肝经阴火上溢走于标,故上壅而目中溜火。肾水侵肝而上溢,致目(目巟)(目巟)而无所见。齿恶热饮者,是阳明经中伏火也。治法当大泻寒湿,以丸药治之。故曰:寒在下焦治宜缓,大忌汤散。以酒制白石脂、白龙骨以枯其湿,炮干姜大热辛泻寒水,以黄蘗之大寒为因用,又为向导。故云:古者虽有重罪,不绝人之后。又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又泻齿中,恶热饮也。以柴胡为本经之使,以芍药五分导之;恐辛热之药太甚,损其肝经,故微泻之;以当归身之辛温,大和其血脉,名曰固真丸。用药之法备矣。
. \0 R" s5 `9 d6 s% i9 G6 c 补经固真汤论
( ^9 \3 s) y0 P& ~/ t
: _$ j" m: r F: z 妇人心胞尺脉微,其白带下流不止者何?按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髓枯。盖血崩久,则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是本经血海将枯,津液复亡,枯干不能滋养筋骨。以本部行经药为引用为使;以大辛甘油腻之药,润其枯燥而滋益津液,以大辛热之气味药,补其阳道,生其血脉;以苦寒之药,泄其肺而救上热伤气;以人参补之,以微苦温之药为佐而益元气,名曰补经固真汤。此证之要药也。9 _0 t! C# i* `
丹溪心法 【元、朱震亨】
- n) E% I1 f6 Q! {. U4 O! h6 L* h* Y0 T5 o* }% B" C; a1 C4 R
总论证治: C1 ]2 [' Q, E0 k
% t2 K! H7 h, z$ E& ?9 ^
带下,赤属血,白属气。( n9 J% ^ O6 ~$ _0 \/ M5 w
主治燥湿为先。
' S2 @4 j4 a: K o( Y8 X9 g 漏与带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无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叶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苍朮、白朮,仍用丸子【一本作瓦垄子。】 赤白带下皆属血,出于大肠小肠之分。 肥人多是湿痰,以海石、半夏、南星、炒蘗、苍朮、芎藭、椿皮、青黛之类。 瘦人白带少,如有者多热,以炒黄蘗、滑石、椿皮、川芎、海石、青黛之类作丸子服。无海石,蛤粉亦可。 赤白带下,或十枣汤、或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服。实者可行,虚者不可峻攻。此罗先生法也。 血虚者,加减四物汤。, l$ U1 b; g% b0 P
气虚者,参、朮、陈皮间与之。
6 o# _$ [( j# M+ D. F" y* H 湿胜者,用固肠丸。/ N* y+ m3 b- k
相火动者,于诸药中少加黄蘗。
3 Q. N3 O) C( {" E 滑者,加龙骨、赤石脂。
# C' H/ d o3 T L6 M 滞者,加葵花。白带用白葵花,赤带用赤葵花。 性躁者,加黄连。
# E y& l# a7 e W5 B 痰气带下者,苍朮、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丸服。寒月少加干姜。临机应变。必须断厚昧。 治结痰白带心下闷,先以小胃丹,半饥半饱,津液下数丸。候郁积开,却宜服补药。 赤白带者,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惫,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髓枯。盖崩久血少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东垣言之详矣,不可不知。 带下与梦遗,同法治之。
* c% t% P4 y7 G
) w7 l0 N# J# I$ _9 m6 N5 ` 证洽要诀 【明 戴思恭】7 H8 w! [) Q3 p8 h
/ Q# ^& v, I+ i 总论证治" y! \. z# ]2 r% p% T
, H* H+ W2 ^) K8 A% W6 Z, d, ~6 @' C 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带多,间有下赤者。并宜顺气散吞震灵丹,仍佐艾附圆,或米饮调沙参末。 带下不止,成尩羸者,四物扬加煅牡蛎粉半钱,吞固真圆,多服取效。 有带疾愈后一二月或再发,半年一发,先血而后下带,来不可遏,停蓄未几,又复倾泻,此名漏带,最难治者也。 下截之血,小腹去之。有因血虚而虚热陷入小肠,致小便濇痛,色白如泔,或成沙粒,不可作淋治用冷剂,宜以四物赐、五苓散各半贴和煎。* ]/ [6 f. W: p5 [6 z5 p
医学入门 【明、李梴】: V. E2 I4 d2 z |6 C7 i
2 J2 B$ Y" P" B 总论证治5 i# |& t* e6 D: {
# U% r0 U; _8 l/ L1 N: B1 V 经曰:心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湿热凝滞,结于五脏,自胞上而过带脉,出于大小肠之分,淋沥以下,故曰带下。赤属血,白属气。其证头昏目眩,口苦舌干,咽嗌肿燥,大便或闭或溏,小便濇,皆热证也。如赤白痢浊一般,但不痛耳。间有痛者,湿热拂郁,甚则肚腹引痛。妇人服食燥热,性行乖戾,以致肝旺脾亏而生湿热,热则流通。古人有用导水丸下之,继以淡剂渗之,或苦楝丸、大元胡索散调之。如脐腹痛者,暂以辛温开导,如大温经汤、补经固真汤、龟蘗姜栀丸是也。 瘦人多热,脉数,外证潮烦,乃阴虚火盛也,芩蘗樗皮丸。带不止者,用地骨皮一两,生地五两,酒十盏,煎至三盏,分三次服;或白芷散、单益母丸。白带兼痛风者,二陈汤加苍、蘗、南星、牛膝、川芎;兼头风鼻涕者,苍蘗辛芎散;兼七情者,侧蘗樗皮丸。 肥人多湿,身黄脉缓,阴户如冰或痛,白带,升阳燥湿汤、四炒固真丹。 湿痰流下,渗入膀胱,宜二陈汤加二朮、升麻、柴胡,或苍蘗樗皮丸。如结痰白带,淋沥不已者,先以小胃丹,半饥半饱,津液下数丸,候郁积开,服芩朮芍癸九。 通用五苓散合四物汤;或单樗白皮炒为末,酒糊丸。血虚加四物汤,气虚加参、朮、陈皮,火动加黄蘗,滑久加龙骨、赤石脂,性燥加黄连,腹痛如干姜。 因月水淋沥不已,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泣,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于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黄芪建中汤去桂加当归,水煎吞苦楝丸。久不止脐腹引阴冷痛者,东垣固真丸。虚中有火者,补经固真汤、大乌鸡丸常用。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有火加黄蘗,有寒加桂、附。 始因亡血,复亡其阳,阳气虚极,带下腥臭,多悲不乐,附桂汤。腹痛阴冷者,四物汤加桂、附。常用酒煮当归丸、小乌鸡丸、螽斯丸、琥珀调经丸。 风邪入于胞门,或中经脉,流传脏腑,若伤肝经青如泥色,伤心经赤如红津,伤肺经形如白涕,伤脾经黄如烂瓜,伤肾经黑如衄血,宜胃风汤或五积散去麻黄主之。通用单地榆散。 室女经水初下,一时惊悸,或浴以冷水,或当风取凉,故经水止而即患带下,宜琥珀朱砂丸。 孕妇带下,全是湿热,宜芩朮樗皮丸。 平时阴阳过多,及产后亡血下虚,风邪乘虚入于胞络,宜暖宫丸加姜、附,吴萸,或黄芪建中汤去桂加当归,水煎吞苦楝丸。 凡带下,或用升提,如升阳调经汤;或用收濇,如伏龙肝散、白芷散。然暂止而终不止者,盖卫司开阖而为荣血之主。脾胃为血海水液之会,卫气与胃气俱虚,则血液无所约制,故古方有用桂枝汤加附子以固卫气者,四君子汤加草果、丁香、木香以燥水健脾者;或用理中汤加陈皮、半夏,或单半夏丸用芎归煎汤下,或补中益气汤、平胃散,皆补卫厚脾,使气血自循故辙,而不专于收濇以劫夺之也。 又有白淫一证,如白精之状,不可误作白带,过服热药。8 V P1 X: o2 e2 a
脉法
! Y) h$ ?; b& }* n0 T
/ F) O# k( r5 q8 | 带下崩中,脉多浮动,虚迟者生,实数者重。 肾脉浮迟,主患带浊。
" H% g, R, g; V8 U- e( b9 y4 z" r A5 n, @5 C3 j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7 d; i, o" q7 j/ ?: U
: `; o6 R, m. k" Q- s, } 论证7 f$ W2 T; H! K. n* O, `
2 Y) w9 }9 u3 }+ Q, i
妇人带下,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梁厚味,或服燥剂所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凡此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证之药。
, Y. ^, y/ f' t) J3 {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 n/ i# n+ Z* X2 H0 I( j- ?- y$ H y4 C2 Q& c% C. w- I
论证
- g8 D" C: T, F/ d- H# u; M& s' o. X9 K2 G. i
妇人有白带者,乃是第一等病,令人不能产育,宜急治之。此扁鹊之过邯郸,闻贵妇人所以专为带下医也。 带下之证有三:未嫁之女,月经初下,止而即浴之以冷水,或热而扇或当风,此室女病带下之由也。有家之妇,阴阳过多,即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经触冷,遂使秽液与血水相连而下。产后带下,由亡血失气,伤动胞络,门开而外风袭,肌体虚而冷风入,风与热气相连,故成液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冷热相交则赤白俱下。
( v% f. ?. M: b( F1 M6 ^ 论洁古治法2 A. m5 j% T1 ^; Z$ J. H! }
) l1 r7 d% c) a' }" [
带下少腹冤结而痛者,先以十枣汤下之,次服苦楝丸、大元胡散调之,是先攻后补之法也,不可不知。 结痰白带,以小胃丹,半饥半饱,津液下数丸,候郁积行,却服白朮一两,苍朮半两,红白葵花二钱半,白芍药七钱半,蒸饼为丸,空心煎四物汤下二十丸以补之。 R3 p, |1 ?1 h( P; V% E% e
燥湿法( L. u! f( s6 R% b2 g# a5 o
* L( I( c) B+ l" G0 g& }. o( }9 T* C
有湿痰而弱不禁攻者燥之。热湿宜凉燥,寒湿宜温燥。! c: m6 t7 q6 v5 g' J) E, S0 @' |4 Z( z
枯涸宜润
: f7 j1 ~) |4 d
5 m. \2 v( P4 x 带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凡大补气血,皆所以濡之,如以四物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以疗年高妇人白带,良验,皆润剂也。; M \5 s2 q H- A2 I, ^) I
补虚法
6 A& s0 u/ g8 _; d# O! Z/ b
1 |% J: d! g' |$ u 凡脉微食少及久病曾经攻下者,俱作虚治,有热用凉补,无热用温补。
: h! i( D N( W' i+ M% [; Y 酸浆草辨& |, J6 V5 b. d# T' p, \
; c: R* v) _6 [2 W. M, s 《千金》治赤白带下用三叶酸浆草阴干为末,酒服。按此草叶细如萍,丛生,茎端有三叶,俗名布谷饭。布谷者,鸠也。盖鸠常食之,故又名鸠浆草。《衍义》悞入苦耽条,其子大如金柑,味酸可食,故亦名酸浆,非三叶也。酸浆小草布地而生叶皆三瓣,惟开黄花,其茎叶皆酸者。2 Y2 Y+ y9 l' P: u! L
败脓所致5 ~( b0 w# ]( I4 ^. ~6 ?
) A; J: `7 Z9 T6 {/ C% p3 G5 g
带下并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治须排脓为先。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药、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另研,余同为末,以蜡为丸如桐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补药佐之。- K* V+ L% U1 F( t$ t" Q
医方考 【明 吴昆】
' T, Y, c z% ]
6 i% N+ [$ d1 E' A7 H 用白芷黄荆实瓦垄子论, o# l$ T; j& f1 p9 ~
7 {& G, N. T- ^% z. }
白带者,胃中湿热下注而成,犹之溺注于器,而生溺底垽耳。前古名医有单用焦白芷而主者,有单用焦荆实而主者,有单用瓦垄粉而主者。盖以白芷之性香而升举,荆实之性辛而利气,瓦垄之性燥而胜湿。炒而焦之则火可以生土,土可以防水;炼而粉之则燥可以胜湿,胜湿则无以下注而白带止矣。此用三物之意也。
; }- C6 m& U/ T+ {) E5 f 用葵花论
6 I6 n6 m4 @: h1 B* |- o) b+ {
4 E# ` _% Y. C 凡人腰脐之间有带脉,奇经八脉之一也,回身一周,如束带焉。下焦虚损,督任有亏,则中焦气血乘虚而袭之,陷于带脉之下,气病为白,血病为赤,名曰赤白带下也。东垣曰:白葵花治白带,红葵花治赤带。赤治血燥,白治气燥,此何言哉?昆谓葵花者,朝阳之萼也,禀草木之阴,涵天地之阳,故能润燥而升阳,使营卫上行,不复陷于带脉之下而为带下也。或问带下一疾耳,此言气血陷于带脉之下为带下,前言胃中湿热下注为带下,何相悖也?余曰:妇人无病容,单下白者,责之湿热下注。妇人久病,赤白并下,责之气血下陷,多成瘵也。又曰:有言白者属寒,赤者属热,其说何如?余曰:曾见寒者固有赤带,热者益多白带,此白寒赤热之言,不足征矣。必若所言,则赤白并下者,是寒热并有耶?见道之言不如此。! R$ E! H( U+ M' P. H7 R9 g
同千金白马毛散论5 o. l- C# [" t5 B
2 v' f& y% M2 b! r, D 气陷于下焦则白带,血陷于下焦则赤带。以濇药止之则未尽之带留而不出,以利药下之则既损其中又伤其下,皆非治也。白马得干之刚,毛得血之余,血余可以固血,干刚可以利气,固血则赤止,利气则白愈,此用马毛之意也。龟、鳖、牡蛎外刚而内柔,离之象也。去其柔而用其刚,故可以化症,可以固气。化症则赤白之成带者无复中留,固气则营卫之行不复陷下。营不陷则无赤,卫不陷则无白矣。. K/ I: G4 g% ?2 b. B
广嗣纪要 【明 万全】
y+ w. L2 T4 [5 u& [! O A. Q: E( C0 c; R
带下皆身中之血
( Z- J) I) z3 I2 h$ D* [/ A7 N! O# x* @; z/ @! ]$ W. O
女子之血,谓之七损,上为乳汁,下为月经,交合浸淫之水,与夫漏浊崩中带下之物,皆身之血也。
/ x. g" q( L4 X$ ^* G9 \: j2 O2 e 妇人秘科 【明 万全】! d9 Y- q0 H8 q8 m7 s" s' e6 T$ N
0 x& ]2 J1 p, Z: X8 v4 o% e- G 论治8 p' M) w, T% i9 ?7 P3 h
3 f' S9 v8 F( E$ n" u% Z
带下之病,妇女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为主兼升提。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9 u. q1 P$ Q# l& g. Q 必用之药
7 ]% ?/ @5 I8 a! ], [: {2 a+ E1 ?4 {- O! a
赤带用四物汤加芩、连,再加升麻、丹皮主之,兼服三补丸。 白带用加味六君子汤主之,兼服苍莎导痰丸。 带久不止者,宜服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陈皮、半夏、炒干姜,更服参朮大补丸以补脾胃之虚,及服补宫丸以固下元之脱。
$ e1 ~% n, F K, W 白带与白淫白浊不同
' C) C, P, a- o2 G6 \/ }1 N' r/ @5 ~9 k5 e4 z3 ^
妇人白带与白淫白浊之病,证既不同,治亦有别。盖白带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元虚损证也,用上带久不止之法治之,非如白浊随小解而来浑浊如泔者比也。
) s* W# m" V) I4 v7 E1 e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A# k) R a# `0 n0 a- ?8 U
) S) H+ m1 J2 N& V& K
论证" r9 F6 b+ C, w3 Y" C/ c
, ?! r* v& f/ U6 Y/ C% _* b 凡妇人淋带虽分微甚,而实为同类,盖带其微而淋其甚者也。总由命门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六:盖一以心旌之摇之也,心旌摇则命门应,命门应则失其所守,此由于不遂者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情欲无度,纵肆不节,则精道滑而命门不禁,此由于太遂者也;一以房室之逆之也,凡男女相临,迟速有异,此际权由男子而妇人情兴,多致中道而止,止则逆,逆则为浊为淋,此由于遂而不遂,乃女子之最多而最不肯言者也。以上三证,凡带浊之由乎此者十居八九,而三者之治,必得各清其源,庶可取效。然源未必清,而且旋触旋发,药饵之功,必不能与情窦争胜,此带浊之所以不易治也。此三者之外,则尚有湿热下流者,有虚寒不固者,有脾肾亏陷而不能收摄者,当各因其证而治之。; E+ k; i2 m; O: b
治法. ^# X; O) g9 A* v6 X$ r
' w1 L: B; }2 T( q y 一心旌摇,心火不静而带下者,先当清火,宜朱砂安神丸、清心莲子饮、直指固精丸之类主之。 一无邪火而但见心虚带下者,宜秘元煎、人参丸、心虚白浊饮、茯菟丸之类。 一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元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朮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丹之类主之。 一人事不畅,精道逆而为浊为带者,初宜六味地黄汤或威喜丸之属以利之;久不止者,宜固阴煎、苓朮菟丝丸之属以固之。 一湿热下流而为带浊,脉必滑数,色见红赤,证有烦渴而多热者,宜保阴煎、加味逍遥散,或经验猪肚丸亦佳。若热甚兼淋而赤者,宜龙胆泻肝汤。 一元气虚弱而带下者,宜寿脾煎、固阴煎、菟丝煎、七福饮、十全大补汤、九龙丸之属。 一阳气虚寒,脉见微濇,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宜加姜、附或用家韭子丸。 一脾肾气虚下陷而多带者,宜用寿脾煎、固阴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属。
( P: ^; B0 s) x# t: \ 方
0 ^- T% O" _; v$ d( Q: e* Z; }; R4 Z6 g. o
白石脂圆 【《千金方》,下同】 治妇人胞中痛,漏下赤白。 白石脂 鰞鲗骨 禹余粮 牡蛎各十八铢 赤石脂 干地黄 干姜 龙骨 桂心 石苇 白蔹 细辛 芍药 黄连 附子 当归 黄芩 蜀椒 锺乳 白芷 芎穷 甘草各半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曰再服。一方有黄蘗半两。
" K1 p0 l* n9 N! G- N1 l; P 小牛角(角思)散 治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五贲之病,外实内虚。 牛角(角思)一枚,烧令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二两 阿胶三两 鰞鲗骨 龙骨各一两 赤小豆二升 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一方无鹿茸、鰞鲗骨。
# e+ i% d) }1 o; V; ] 龙骨散 治赤白带下。
0 o9 V6 M C* V# C' Q) { 龙骨三两 黄蘗 半夏 灶中黄土 桂心 干姜各二两 石苇 滑石各一两 鰞鲗骨 代赭各四两 白僵蚕五枚 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如白多者,加鰞鲗骨、僵蚕各二两。如赤多者,加代赭五两。 又方 治女人赤白带下。
+ j+ O" X; R" r$ I4 v) u! l 大黄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牡蒙 牡丹 桔梗 葶苈各三两 厚朴 芎藭 人参 当归 蝱虫 蜀椒 吴茱萸 柴胡 干姜 桂心各半两 细辛二两半 右十八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温为度。一方有麻子三两,泽兰十两,无蜀椒、葶苈。 又方 治带下百病。' j1 U- K' s+ c9 I
大黄破如豆粒,熬令黑色 柴胡 (石卜)硝各一斤 川芎五两 干姜 蜀椒各一升 茯苓如鸡子大,一枚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米饮服七丸,不止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又方 治妇人及女子赤白带下。
. `! t% v- l% b# ]# W* F3 _! ` 禹余粮 当归 川芎各一两半 赤石脂 阿胶 龙骨 石苇各一两六铢 鰞鲗骨 黄蘗 白蘝 黄芩 续断 桑耳 牡蛎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为度。一本有黄连,无黄芩。6 N. B% b. c! }( _
白马蹄圆 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带下赤白浊。 白马蹄 鳖甲 鲤鱼甲 龟甲 蜀椒各一两 磁石 甘草 杜仲 萆薢 当归 续断 川芎 禹余粮 桑耳 附子各二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一本无鳖甲。% r1 x4 V& F" E1 q8 o
白马(马毛)散 治妇人带下。+ L* C* p8 b8 P% V6 z! b0 y( ]
白马(马毛)二两 龟甲四两 牡蛎一两十八铢 鳖甲十八铢 右治下筛,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如下白,取白马者。如下赤,取赤马者。% [0 m6 D; i) ^! _4 z8 k
云母芎藭散 治五崩,身瘦咳逆,烦满少气,心下痛,面生疮,腰痛不可俯仰,阴中肿如有疮状,手中痒时痛与子脏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头眩颈项急痛,手足热气逆冲急,心烦不得卧,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酸噫苦,上下肠鸣,漏下赤白青黄黑汁,大臭如胶污衣状,皆是内伤所致,中寒即下白,中热即下赤,多饮即下黑,多食即下黄,多药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忧劳便发动,大恶风寒。 云母 芎藭 代赭 东门边木烧,各一两 白僵蚕 鰞鲗骨 白垩 猬皮各六铢 鳖甲 桂心 伏龙肝 生鲤鱼头各十八铢 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一方有龙骨、干姜。一方用龟甲,不用鳖甲。
; A! S2 ?8 D4 K+ n, u6 ]& w 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者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少,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每嗜卧困懒。 慎火草 白石脂 鳖甲 干姜 细辛 当归 芎藭 石斛 芍药 禹余粮 牡蛎各二钱 黄连 干地黄 蔷薇根皮各四两 熟艾 桂心各一两 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椒各一两。若热多者,加知母、黄芩各一两。若白多者,加干姜、白石脂各二两。若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二两。
) f) \% H9 v8 n. b& G$ t' h& g, ~ 禹余粮圆 治崩中赤白不绝,困笃。 禹余粮五两 白马蹄十两 鰞鲗鱼骨一两 龙骨三两 鹿茸二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为度。 又方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
1 O* V* }+ j$ b9 x; F* N 白马蹄五两 蒲黄 鹿茸 禹余粮 白芷 白马鬐毛 小蓟根 续断各五两 人参 干地黄 柏子仁 鰞鲗骨 黄芪 茯苓 当归各三两 艾叶 苁蓉 伏龙肝各二两 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饮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 ~2 P# U8 N5 J* K# S- s 伏龙肝汤 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 伏龙肝如弹子,七枚 生姜五两 生地黄四升 甘草 艾叶 赤石脂 桂心各二两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 龟甲 牡蛎各三两
9 z2 F& @. I/ W/ O/ Q& J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同上。1 a$ o+ w# M P' }; h+ V
桑耳一两半 鹿茸十八铢( K" o* F6 k) I# q) n7 Y; ~4 \
右二味,以酢五斗渍,炙燥再渍,酢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同上。
. _" P! @& r# }- r6 L6 K 地榆 知母各等分; `. n" ~: d& H
右二味,用各指大长一尺者(口父)咀,以酢一升,东向灶中治极浓,去滓服之。
% \$ F- g; Q" Y 芎藭汤 治带下漏血不止。
7 l+ I3 g, c2 U$ M i 芎藭 干地黄 黄芪炙 白芍药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经后因有赤白不止者,除地黄、吴茱萸,加杜仲、人参各二两。; f: Z' c& \' d# p! C# P
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证,寒热往来,晡热潮热,默默不欲饮食,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发热,胁下作痛,甚者转侧不便,两胁痞闷,或泻利咳嗽,或吐酸食苦水,皆用此药主之。治带下,亦间用此加减。 柴胡二钱 黄芩炒一钱 人参 半夏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右,姜水煎服。
& y/ y5 B( x7 M- ` l
* }9 e& `, H, x( e" p8 I5 @ 补中益气汤 【《医案》,下同】 治元气虚损,或因克伐,恶寒发热,倦怠少食,或不能消散生肌,或兼饮食劳倦,烦热作渴。亦用此加减治女人带下。 黄芪炒 人参 白朮炒 甘草 当归各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右,姜枣煎,空心午后服。
( x6 X6 M. a% ^3 c6 r* b8 E5 H9 Y- ^) S4 X
六君子汤 治气虚有痰,补脾健胃;并治带下虚者,用此加减。 人参 白朮 伏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 半夏 右,姜枣水煎服。
/ Z% A8 i5 B& |$ a+ I4 P \, I3 m Z" r' G( B0 [& [0 [3 W! p
归脾汤 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带下,晡热内热。 人参 白朮炒 黄芪炙 白茯苓 龙眼肉 当归 远志去心 酸枣仁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 F9 U% l" u2 q8 a# Y/ b/ u* `$ ~* M9 U/ t- C5 q+ s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及带下虚者,用此加减。 人参 白朮 白茯苓各二钱 熟地黄三钱 甘草炙 当归酒拌 芍药炒 川芎各一钱 右,煎服。4 {. ^# y& d8 k! y1 L+ R E$ p
9 V1 k* H. _' y6 B6 J. U5 n" e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两拗肿痛,或腹中疼痛,或小便濇滞等证。亦用此加减治带下。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黄酒拌 当归酒拌 山栀仁炒 黄芩炒 甘草各五分 右,水煎服。
; D, R, u) A$ f5 z7 X" i8 r( f8 \6 p* A0 R* g6 y9 y' |" o
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盗汗等证。亦用此加减治带下。 人参 甘草炒 桔梗各五钱 远志去心炒 山药姜汁炙 茯苓 茯神 黄芪各一两 辰砂研,三钱 麝香研,二钱 木香煨,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 I( J0 c: ^& ]! E, u/ s U6 S+ K: I8 s' ^3 J# m% `7 r
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成痰,或如梅核,梗于喉间,或中脘停痰气痞,或痰壅气喘,或痰饮中脘,呕逆恶心。亦治带下有痰者。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紫苏叶 厚朴姜制 茯苓各一钱 右,姜枣水煎服。
: }! E3 b- J/ u$ U7 h, `
0 X. W+ v" D, i: y3 B' O; Z4 |# w& o 丁香胶艾汤 【东垣,下同】 治崩漏不止,白带白滑之物多,间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自觉脐下如冰,求衣被以御其寒,右尺脉时微洪。 熟地黄 白芍药各三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阿胶六分 生艾叶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 右川芎为细末,当归酒洗銼,熟地黄、丁香为细末,艾亦銼,都作一服,水五大盏,先煎五味作一盏零二分,去滓入胶,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带热,空心服之。
- _& l+ H, M8 ^5 j O& W 延胡苦楝汤 治脐下冷撮痛,阴冷大寒,白带下。 黄蘗一分 延胡索 苦楝子各二分 附子炮 肉桂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 熟地黄一钱 右,都作一服,水三大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y& d; a$ \; E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止;或如息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目巟)(目巟),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前阴冷,行步敧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心烦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雠也。 黑附子 干姜炮,各三分 当归身六分 防风 (木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另研如泥 人参各五分 半夏汤泡七次 川升麻各七分 白葵花 橘皮各五分 甘草 槁本各八分 柴胡 羌活 草豆蔻仁面裹煨熟去皮 黄芪各一钱 生地黄二分,酒洗 黄蘗酒浸 黄连酒浸 枳壳各三分,已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 细辛二分 川芎细末 蔓荆子各三分。已上三味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 右将白葵花已上十三味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橘皮已上三味,再煎至一盏,又入生地已下七味,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滓稍热服,空心。忌肉汤,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
4 _5 ?- `( l4 y5 `2 `* t3 ?" _ 搐鼻香 治子宫久冷,赤白带下。
# A: m' y& ?9 s# r* ]2 m0 t" h 牡蛎煅 紫梢花 韶脑 母丁香 蛇床子 黄狗头骨煅破故纸 桂心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临事用一粒。 又方 治妇人赤白带下。
" {' K3 k |! |1 e7 i 平胃散 黄芪炒,分两各随宜! ^3 G4 {+ M A t
右,调服。3 `9 g$ d1 |% J. c: f# J
8 O9 s0 q8 F& E" T 卫生汤 治脾养血,亦用此加减治带下。 当归 白芍药各三两 黄芪二两 甘草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如虚者,加人参一两。% |5 R% L1 a& O- M$ b' t
十枣汤 冶带下热滞不散。
6 y& w0 e+ @4 v( H: M$ R9 J# @ 芫花 大戟 甘遂各等分2 M8 j0 b6 S( P
右为末,水一盏,枣十枚,劈开煮汁半盏,调药末半钱匕,实者一钱匕。
* {+ d7 x( Y& p& N9 Z6 a; F! r1 J( B# w 瓜蒂散 【《事亲》,下同】 治赤白带下,随宜酌用。 瓜蒂 赤小豆各七十五个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或二钱,量虚实加减用之,空心虀汁调服。一方甘草二钱五分。
6 [: y6 @# _ w+ J. Q. a4 W ? 独圣散 治同上。8 j" Z3 v9 E5 p& h! \; }# V
瓜蒂不拘多少
( n7 P' i4 q: Q/ P0 [1 L2 Q; ~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虀汁调服。如胁痛加全蝎。如头痛加郁金。, B2 v7 t8 l E d1 l, ?
导水丸 治同上。
; V0 Y+ B5 \ ?% e 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头末各四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G3 C" ?9 } m$ s2 \
禹功散 治同上。
0 J& q' T% S, T! X% P' T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 右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3 m/ t/ F" G" O5 l7 {/ Q3 O$ C) o5 |) M
无忧散 治同上。
4 z$ f8 ~: l }! b" i& K9 ~% p( ~& m 黄芪 木通 桑白皮 陈皮各一两 胡椒 白朮 木香各半两 牵牛头末四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食后。
0 y/ ~+ E- `6 W x! u- g+ T 五苓散 治同上。
6 U1 A/ l# j Z# f/ Z 官桂 泽泻 猪苓 茯苓 白朮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 D4 M0 u9 J! b# R# @. w 葶苈木香散 治同上。
, }/ { S/ ?( m# _6 C2 l/ W o 苦葶苈 茯苓 猪苓 官桂各一分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 滑石三钱 木香半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食前服。9 B; `; L: H G/ [3 i" c
玉烛散 【丹溪,下同】 治赤白带下,随宜酌用。 当归 芍药 川芎 熟地 芒硝 大黄 甘草 右(口父)咀,生姜三片煎服。
( `6 Z0 G8 q/ `/ i. ?) Z
+ Z9 F! Z* A5 K; q* I9 P- ^4 G 三花神佑丸 治赤白带下,随证酌用。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 牵牛二两 芫花酢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右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
* i& a8 f3 e4 S8 R% R2 @) b 小胃丹 治同上。
, ?7 t2 b, r5 p/ i/ c0 K) v% \ 芫花酢拌匀,过一宿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勿焦 甘遂面裹,长流水浸半日,水洗晒干,冬七、春秋五、夏一日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水洗晒干,各半两 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酒润炒干,一两半 黄蘗三两,焙炒 右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则空心服。
( N9 l7 e1 Y% ^$ L% F 五积散 【《入门》,下同】7 p0 x0 y, ?0 V- T+ O' v
半夏二分 白芷 川芎 芍药 甘草 茯苓 当归 桂各三分 陈皮 麻黄各六分 厚朴 干姜各四分 桔梗一分半 苍朮七分半 枳壳五分 右,姜葱煎服。如调经入艾酢。如体薄有汗,去苍朮、麻黄。# }3 U8 r0 Z% c h, e
平胃散 妇人带下,用此补卫厚脾。 苍朮二钱 陈皮一钱四分 厚朴姜汁炙,一钱 甘草八分 右姜枣,入盐少许温服。3 p7 f$ J( e- m& b" Y
+ R7 n+ z* v! x* C 二陈汤 治肥人痰湿流下,致成白带。 半夏一钱 陈皮二钱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右,生姜三片,水煎服。如血虚,合四物汤。如气虚,合四君子汤。1 i3 n0 |7 |; s3 w# J
黄芪建中汤 治白带如涕沫,极腥臭。 黄芪 肉桂各七分 甘草一钱半 白芍三钱 右,姜枣煎,去滓,入饴糖少许再煎令熔,空心服。
4 j/ V/ g4 b. A. L1 m 大延胡索散 妇人湿热带下,用此调之。 延胡索 莪朮 当归 三棱 官桂 厚朴 赤勺 川楝肉 木香 川芎各一分半 桔梗 黄芩 大黄各五分 甘草一钱 槟榔二分 右,水煎,日三次,热服。# d0 p7 }1 S: B& k; F5 @ [
3 [# |. i, G" e E: q5 K 螽斯丸 治带下腥臭,多悲不乐。
$ C) g% h6 t; J3 f2 Q' z8 r 香附 白薇 半夏 茯苓 厚朴 杜仲 当归 秦艽各三两 肉桂 干姜 牛膝 防风 沙参各二两二钱 细辛 人参各四钱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五丸,酒下。0 a/ t7 F4 H/ b* m! t, l7 u' Z
苓蘗樗皮丸 治瘦人多热,致成带下。 黄芩 黄蘗 樗皮 滑石 川芎 海石 青黛 当归 芍药各等分 右,酢糊丸服。
: `# }* {# ~$ j& p8 {; R+ J/ {# M: [& I/ p& e" F3 k. A
芩朮樗皮丸 治孕妇白带。" }' N8 b' W6 s- J
黄芩 白朮各三钱 黄蘗钱半 樗皮 白芍 山茱萸各二钱半 白芷 黄连各二钱 右为末,酒糊丸,温酒下。
$ |' E N- s# h! J; v, d6 \' y* t
& |$ t% a! t$ j3 |% ? 苍蘗辛芎散 治妇人上有头风鼻涕,下有白带。 苍朮 黄蘗 辛夷 川芎 南星 滑石 半夏 牡蛎 黄芩酒炒 右,水煎温服。
) i9 O6 D: J: g$ `6 v6 k9 P. q- n
% a% b5 ?& g5 b s9 k- I7 m 龟蘗姜栀丸 治赤白带下,或时腹痛。 龟板三两 黄蘗一两 山栀子炒,二钱半 干姜炒,一钱 右为末,酒糊丸,白汤下。, ~% j7 `2 _+ u$ y% o& ]7 C( x
) S" a7 o4 e* p) j
侧柏樗皮丸 治七情所伤,脉数,白带下。 樗皮二两 侧柏叶 黄蘗酒蒸 黄连各五钱 香附 白朮 白芍各一两 白芷烧存性,三钱 右为末,粥丸,米饮下。
; r6 b1 L6 N$ Z1 u, O2 \' c+ ]
, ^' ` b( H' o0 D- [ 苍蘗樗皮丸 治肥人湿痰,致成白带。 黄蘗 樗皮 海石 半夏 南星 川芎 香附 苍朮 干姜各等分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白汤下。如暑月去姜加滑石。) q5 J7 h8 j- [; j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九十八+ i! M; T$ U U- \) B! J$ L8 G
+ Q4 q: b1 y8 G6 ^' n
妇人带下门
4 H: n7 M% j( Y9 ^
9 F; J U% y7 O- d0 d K$ { 方
$ t2 B# G2 e* Z; P: P( [( V5 V( y p# F! w
小乌鸡丸 治带下腥臭,腹痛阴冷。 吴茱萸 良姜 白姜 当归 芍药 延胡索 补骨脂 陈皮 川椒 青皮 刘寄奴 生地 莪朮 川芎各一两 荷叶灰四两 北艾二两 乌鸡肉 右为末,用乌鸡肉煮烂为丸,每五十丸作一服。如单赤带,茶清下。; H; X' o5 K( u1 `6 E
芩朮芍葵丸 治结痰白带。
1 H! i7 `' A* p2 m, z) j$ n9 o 白朮二两 黄芩五钱 红白葵花二钱半 白芍七钱半 右为末,蒸饼丸,煎四物汤下。 g7 j9 U1 d0 g, g6 D, P
9 i, Y8 m1 b; b5 \7 I+ C9 j3 p 琥珀朱砂丸 治室女带下。0 T- S' v) I( p# l$ d( _* y% ]( W
琥珀 木香 当归 没药各四钱 乳香一钱 麝香 朱砂各二分半 右为末,水丸如龙眼核大,每用一丸,温酒磨服。1 e, n! C6 ^5 A
益母膏 治产后赤白带。
7 \' D' A5 j% w8 G7 Q# ]7 G 益母草端午日采紫花方茎者,连根洗净 右于石臼内捣烂,以布滤取浓汁,入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如砂糖色为度,磁罐收贮,每服一匙,胶艾汤调下。一方阴干为末,忌铁,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胶艾汤下。7 z3 M8 v& @( z, T
四君子汤 妇人带下,脾胃极弱者,用此加减。 人参一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 枣子一枚 右,水煎服,不拘时。如有汗,去生姜。
% n4 X4 k- p* s* Y 四物汤 治血虚带下,用此加减。' ]" W2 m- M. o( b
白芍 熟地各二钱半 当归 川芎各二钱 右,煎服。
& ^+ p4 l* D% M/ j" |4 r* F" U* u! e i- s. g
桂枝汤 古方治带下,间用此加减以固卫气。 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一钱
3 t' o! ?* o% O" @ 右,姜枣煎服。; f# b$ k- [4 I% q5 K
8 u. c; K8 @9 F1 T
理中汤 古方治带下,间用此加减以燥水健脾。 甘草一钱半 人参 白朮 干姜炮,各二钱 右,姜枣煎服。
- u9 Z0 Z- I3 M% @1 x0 E
1 D8 }# |+ U8 {; S W$ }- n6 ? 升阳燥湿汤 治白带下,阴户痛,控心急痛,身黄皮缓,身重如山,阴中如水。 柴胡一钱二分 防风 良姜 干姜 (木郁)李仁 甘草各一钱 陈皮 黄芩各五分 白葵花七朵 右,分作二贴,水煎服。
& w. v( U" {. ^5 x4 r
; ?: b& p& E7 x0 h* m 升阳调经汤 治夏月带下脱漏,及饮食劳倦,暴崩不止等证。 独活五分 蔓荆子七分 当归 防风 甘草 升麻 槁本各一钱 柴胡 羌活 苍朮 黄芪各一钱半 右,空心水煎服,以饭压之。( }$ X' h7 _0 u+ k) a5 b
# Y' `/ d& V" r4 i' [: M( C 半夏丸 古方治带下,甩此加减,以燥水健脾。 半夏香油炒
" B0 s* l6 u) ]: i' z 右为末,粥丸梧子大,每股三五十丸,姜汤下。6 c% x% Z m% M, u/ N
胃风汤 治风邪伤肾,带下黑如衄血。 苓苓 人参 当归 川芎 白朮 芍药 肉桂各七分 粟米百粒 右,水煎温服。
$ ^. d) n- r( z$ H
1 S9 k6 ]! u3 S- S; P( m 补经固真汤 一名补阳固真汤。治始病崩中日久,白带下流不止。 柴胡 黄芩 (木郁)李仁 甘草各一钱 人参 干姜各二钱 橘皮五分 白葵花一朵 右,水煎温服。如赤带用红葵花。一方,用白葵花十六朵。
# A' C: ^! o3 I5 y; b, o+ [ 四炒固真丹 治妇人崩带下血,子宫血海虚冷等证。 苍朮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茴香、青盐各一两炒,一分用川乌、川楝各一两炒;一分用川椒、破故纸各一两炒,一分用酒酢炒。俱以朮黄为度,去各炒药 右将各炒药为末,煮药,酒酢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酢汤下。7 k! J2 n% k1 n$ ~- K$ g N: F
清白散 【《医鉴》,下同】 治白带。 当归 川芎 白芍炒 生地酒洗过姜汁炒 黄蘗盐水炒 贝母 樗根白皮酒炒,各等分 干姜炒黑 甘草各减半 右銼,一剂,生姜煎服。如肥人多湿痰,加白朮、半夏。如赤带,加酒芩、荆芥。久下,加熟地、牡蛎。如气虚,加人参、黄芪。如腰腿痛,加鹿角胶,或只以二陈汤加苍朮、白朮。如血虚,加芎归。如升膀胱之湿,二陈加升麻、柴胡、苍朮、白朮。
4 o2 D$ T2 E! `- [! M 解带散 治妇人血气不调,湿热白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痰郁嘈杂。 归身一钱半 白芍酒炒 白朮炒,各一钱二分 苍朮米泔浸炒 茯苓 香附酢炒 丹皮酒洗 陈皮去白,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 延胡炒 川芎各八分 右銼,一剂,生姜煎,空心服。
+ j s& _, l5 S* }4 `' a2 a8 l1 Y4 R- q4 g7 J! U( p1 S. ~
八妙丸 治经脉不调,湿气白带,腹痛胃弱。 香附便制 丹皮 川芎酒炒 延胡炒,各二两 当归身酒洗 生地黄姜汁炒 白茯苓各二两 赤芍药酒炒,一两半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滚水下。如腹痛,酒下七十丸。
2 r. F, l+ y; P) y9 H4 n3 s) g 固经丸 治赤白带下属湿热者。
7 f6 |/ C# O7 V3 Q 白朮七钱 香附炒 黄蘗各一两,炒 龟甲炒 栀子炒,各二两 贝母 干姜炒,各二钱 苦参 山茱萸肉 樗根白皮酒炒,各五钱 白芍七钱半 右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滚水送下。
& W8 h9 s! l/ h; t( i. a 玉仙散 治赤白带下属寒者。
3 F; T1 U4 ?( [: n7 X; N 干姜炒 香附炒 白芍炒,各一两 甘草生五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黄酒送下。% j( n' x0 @1 L! Z/ K
朝元散 治赤白带下,腹脐冷痛,子宫虚寒。 白芷 陈皮 厚朴 枳壳 桔梗 川芎 白芍 当归 茯苓 苍朮 半夏 干姜 官桂 香附 吴茱萸 小茴香 甘草 右銼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空心服。一方加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乌药一两,酒煎,入米糖一斤,早晚随量饮酒,大效。
, |/ B/ [& v% w" e5 N! R6 P3 z 四神丸 治白带。0 x3 n0 b+ [! E1 {4 K
香附米八两,酒酢童便各浸二两,浸三日炒 砂仁去壳炒 苍朮米泔水浸透牡蛎粉炒 椿根白皮各二两,蜜水炒 右为末,黄米煮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黄酒送下。0 s* U) q) I7 a
二气丹 治赤白带下。
- V* @& e* `: S8 j8 e 舶硫黄熔化倾水中如此七次 朱砂 官桂 干姜各一两,炮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五钱 鹿茸二两,酢炙 麝香一钱 右为末,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如虚劳发热,先以四物汤四钱,小柴胡汤六钱,合和煎服;后用十全大补汤。 又方 治妇人赤白带下,上热下寒,口出恶气,咽干牙痛,耳鸣,上下流注疼痛,发热憎寒,口吐酸水,嘈杂恶心,心腹气痛,时下五色相杂,来而无度,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陈皮 半夏姜炒 茯苓 苍朮米泔浸炒 香附童便浸炒 柴胡 升麻 黄芩酒炒 丹皮 甘草 右銼,生姜煎服。一方加地榆尤良。
' H A4 u; T( Z- \' }; Y. h 下熏药 【《治法汇》】 治脐下寒痛如冰。 三柰 川乌 大椒各五分 全蝎三个 柴胡 羌活各二钱 白矾枯,三分 升麻二分 大蒜 破故纸与蒜同焙,各一钱麝少许 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留系在阴外,内阴中。
( Z' `1 I6 v& z9 f2 O; e 导痰丸 【《元珠方》】 带下有痰者兼服此。 廿遂制 百药煎各二两 全蝎 僵蚕各一两 大半夏六两,分作三分:一分用白矾一两为末浸水;一分用肥皂角为末浸水,一分用巴豆肉一百粒为末浸水。余药在下半夏在上,浸至十日或半月,要常动水令二药相透,次相合处拣去巴豆并皂角,将余水以余火煮令水干,取出半夏切,捣碎晒干,或阴干亦佳 右为细末,薄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亦量人虚实,白汤下。
) }# w. g1 E# v) j/ I' I& j. M 万灵膏药 【《医贯》】 治元气虚弱,女人赤白带下,子宫虚冷,血山崩等证,贴丹田,熨一百二十手。 香油四斤 白芷 赤芍 大黄 黄连 白芍 两头尖 草乌 元参 川芎 生地 川椒 胎发头生男者 穿山甲 熟地 杏仁 槐角 黄蘗各一两 归尾二两 木鳖子五十个,去壳 黄香十二两,化开,倾米泔水九次 萞麻子去壳 巴豆各一百二十粒,去壳 以上各咀片,入油内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取倾锅内,熬枯黑色,滤去滓,将净油入锅,文武火熬,滴水成珠,方细退火,黄丹二斤飞过焙干,徐徐下,以槐柳桃杏楮各二枝,不住手搅,再下黄香, 去火少冷,又下后细药搅匀,将好瓶贮之,放水内浸一七,出火气,用时放滚水内,顿化摊开。细药列后:阿魏 丁香 沉香各一两 麝香二两 血竭 孩儿茶 乳香 没药各三两 珍珠制,五钱 琥珀三钱 右各为极细末,入前膏内。
1 l1 L# q9 ~& H/ f. k' C% e" d- t4 `7 T) v# ^7 H5 f6 ^/ F4 R
七味白朮散 【《医案》,下同】 治带下中气虚,口干或吐泻等证,用此加减。 人参 白朮 木香 甘草 藿香 白茯苓 干葛各一钱 右作一剂,水煎服。" q* a5 f% w1 u1 T0 W; [
4 u$ v6 d4 l7 m+ _9 X9 }4 x0 i5 {- S
人参黄芪汤 治带下气血虚,并血下不止等证,用此加减。 人参 黄芪炒 当归 白朮炒 白芍炒 艾叶各一钱 阿胶炒,二钱 右作二剂,水煎服。
+ \6 G: w$ |, L1 G$ `; U7 i
$ L S2 ^0 X T% H" l4 f 六味丸 一名地黄丸。治带下,兼肾虚发热,作渴唾痰,小便淋沥,头运眼花,咽燥唇裂,齿不坚固,腰腿酸等证,用此兼服。 熟地黄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右,炼蜜丸梧子大,食前服。1 C7 Z; T3 i& x4 u* ~4 @$ [$ l9 }
) b* W& v; E; Y3 T( ?
加味逍遥散 治带下肝家有热者,用此加减。 甘草炙 当归炒 芍药酒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钱 丹皮 山栀炒,各五分 右,水煎服。
w5 S: L; }9 B" O$ ^6 Q* T8 ]8 i# h7 [: u' Q1 u) p8 N% E1 S- y; s
补宫丸 【万氏,下同】 治带下下元虚脱者,用此固之。 鹿角霜 白茯 白朮 白芍 白芷 龙骨煅 牡蛎煅童便淬 山药炒 赤石脂煅,各等分 干姜炒,减半 右酢糊丸,空心米饮下。
% y9 D& X3 G$ D/ L# M
4 n: ?! {* W3 x/ o: C, v' b" e 三补丸 治赤带兼服此丸。7 y$ z& _ `- b; |" ^8 P
黄芩 黄连 黄药各炒,等分
1 }6 s6 D: X# v4 S/ q 右,蜜丸,白汤下。/ w; c g" L' C. I: R- y
" n( f; q# V- C
四物加芩连汤 带下热盛者用此。
: z. T8 Z; b; F6 r, z" o+ ? 四物汤 赤芍 黄芩炒 黄连炒,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 右,水煎服。/ j# A. ]: T! ?( A! ?' e% O8 m: b
) o2 d1 B& x* s 加味六君子汤 治白带。) h6 U3 |" ^. R, ^
陈皮 半夏炮 苍朮泔水浸 人参各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 白茯一钱二分 炙草七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右,姜水煎服。" z& g; ~" T; r7 g" c
8 z) l5 M& {2 h' ^. I' g
震灵丹 一名紫金舟。治妇人血气不足,崩漏虚损,带下虚冷,胎脏无子。 滴乳香另研 五灵脂 没药并去砂石,各二两 朱砂飞一两 禹余粮火煅酢淬手捻得碎为度 紫石英 代赭石如禹余粮炮制 赤石脂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十斤,煅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埋,出火毒二宿 右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晒干出火,每一丸,空心酢汤下。如有孕,不可服。
# {( G9 M! ?" g+ [( L 和剂固阳丸 【《准绳》】 治带下不止,间用养血固血药煎汤吞此。 黑附子炮,三两 川乌头炮,二两 白龙骨一两 补骨脂 舶上茴香 川楝子各一两七钱 右为末,酒糊九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5 }$ e7 Y. ~) G& h9 p 人参顺气散 【《妇人良方》】 《证治要诀》 治赤白带下用顺气散,恐即此。 人参 川芎 桔梗 白朮 白芷 麻黄去节 陈皮 枳壳 乌药 白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右,水二锺,煎至一锺,或为细末,食前用甘草汤调服。. I2 d4 h, d" }+ q
加减人参黄芪汤 【《医统》】 治带下虚滑之证。 人参黄芪汤 芍药酢炒 牡蛎粉 禹余粮 右,分两随宜,水煎服。; n4 H6 }$ ~ h' y9 {4 D
0 b/ v5 O" u; A' [; E0 e6 \8 b4 d8 e7 \ 樗皮丸 【《准绳》,下同】 治赤白带有湿热者。 芍药五钱 良姜三钱,烧灰 黄蘗二钱,炒成炭 椿根皮一两半 右为末,粥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饮吞下。 又方 治亦白带因湿热胜而下者。( X0 A' V# f; H, W! D
滑石炒 苍朮盐炒 白芍各一两 椿根皮炒 干姜煨,各二两 地榆半两 枳壳 甘草各三钱 右为末,用粥和丸,米饮下。6 w3 F U0 X6 Z( B/ q! _! {
又方 治带下。
8 Q: O }5 l* I/ o 椿根皮二两 神曲炒 苍朮泔浸 青皮面炒 黄蘗炒,各一两 芍药两半 滑石 枳壳各半两 右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丸九,空心下。
6 W* E( D7 \5 d- p1 T& G 固肠丸 治湿气下利,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后,用此,以燥下湿。亦不曾单用,看病作汤使。 椿根皮2 f* _# b% f. M ~) m4 G- R$ o
右为末,粥糊为丸服。按此药,性凉而燥,须炒用。一方加滑石一半。 又方 治白带因七情所伤脉数者。0 V' @( A! F* U) z
黄连炒 侧柏叶酒蒸 黄蘗炒,各半两 白芍 香附子酢炒 白朮炒,各一两 白芷烧存性 木香各三钱 椿根皮二两,炒 右为末,饭粥为丸,米饮汤送下。已上五方,治带俱用。椿皮,乃凉燥之剂,湿热盛者宜之。后一方有黄连、香附、木香,故可治七情所伤。
+ U) \) `! s. C; N 乳香散 治赤白带下。
% k/ c0 ~* v% ^ 草果一枚去皮,入乳香一小块,用面饼裹,火炮焦黄留性,取出和面用之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皮饮调下,重者三钱。) {# @" I# i4 A- y
伏龙肝散 治赤白带下,久患不瘥,尩悴乏力,人脉微濡。 伏龙肝炒令烟尽 屋梁上悬尘炒令烟尽 棕榈烧赤存性 右,并出火毒,等分研匀,入脑麝各少许,每服三钱,温酒或淡酢汤下。患十年者,半月可愈。' O; _, L. {+ n7 ^
马蹄丸 治白漏不绝。) ^. k- o: {$ x
白马蹄 禹余粮各四两 龙骨三两 白僵蚕 鰞鲗鱼骨 赤石脂各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送下;不止加三十丸。
3 g; Q1 b. ?8 L# f6 G 白芷散 治赤白带下。3 l; m* |4 Y' b6 k
白芷二两 海螵蛸二个,煅 胎发一个,煅 右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6 ?$ V( T% K* i' L- u
( h8 Z0 @% O: |1 d( \
牡蛎散 治带下兼经水过多,或暴下血片,不限年月远近。 牡蛎 龙骨 赤石脂并煅 肉苁蓉酒浸切焙 石斛 鰞鲗骨去甲 黄芪各两半 牛角(角思)灰 阿胶炒 熟地黄焙 芍药炒,各二两 干姜炮 人参 白朮 桑耳 当归焙,各一两二钱半 芎藭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艾叶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平旦米饮调服,日再。. M9 H S: M6 T: N2 w
补宫丸 【丹溪】 治白带及白淫。 鹿角霜 白茯苓 白芷 白朮 鰞鲗鱼骨 自芍药 牡蛎粉 白薇 山药各等分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五十丸。3 c1 H2 n: S4 l5 D
白矾丸 【《准绳》,下同】 治妇人赤白带下,久不瘥,肌瘦瘁黄,及经年崩漏不止,诸药不效,脉濡微,与前伏龙肝散兼服即愈。 白矾四两 附子二两 黄狗头骨四两,烧灰 右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m% m$ T# p3 s. X
补真润肠汤 一名助阳汤。治白带下,阴户中痛,控心而急痛,面黄皮缓,身重如山,阴中如冰。 柴胡一钱二分 良姜二钱 白葵花七朵 防风 (木郁)李仁 干姜 甘草各一钱 陈皮 生黄芩各五分 右为细末,只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按葵花、(木郁)李仁之滑以润燥,盖枯涸滞著者宜之。 又方 【丹溪,下同】 治白带。 龟板炙 枳子各二两 黄蘗一两,炒 香附子 山茱萸肉 苦参 樗根白皮 贝母各半两 白芍药七钱半 干姜炒,二钱半 右为末,以酒糊为丸,空心米饮下。 又方 治赤白带。! L* e8 A% \; b! x ] s/ v' r& M
龟板涂酒炙,二两 黄蘗炒,一两 干姜炒,一钱 枳子二钱半 右为末,酒糊为丸,日二服,每服七十丸。 又方 治带下脉数者。
2 W; I7 F. F+ X# {2 ?$ K/ R 枸杞根一斤 生地黄五两
+ ~/ ^! n/ g2 U 右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已上三方治带,用龟板、黄蘗、地黄,盖肾水真阴虚者宜之。
; S2 ?7 n- m1 k \8 X3 Z 白蔹丸 【《济生方》】 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 鹿茸酒蒸焙,二两 白蔹 狗脊燎毛制,各一两 右为细末,艾煎酢汁,打糯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x9 R# l) P' e7 S; t
当归煎 【《准绳》,下同】 治赤白带下,腹内疼痛,不欲饮食,日渐羸瘦。 当归酒浸 赤芍药 牡蛎火煅取粉 白芍药 阿胶 熟地黄酒蒸焙 续断酒浸,各一两 地榆半两 右为末,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K; p$ ]- ], x: P 茯苓散 治妇人血伤兼带下,积久不止,面黄体瘦,渐成虚劳,腰脚沉重,胎气多损。 白茯苓 菖蒲 木香 熟地黄焙 诃黎勒皮 柏子仁研 杜仲炙 青橘皮去白焙 赤石脂 鰞鲗鱼骨去甲 五加皮銼 艾叶烧灰 秦艽 牛角(角思)灰 兔丝子酒浸另捣 当归焙,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糯米饮亦得。如有胎息,用鲤鱼糯米粥下药。
/ P# j' B( b! ^" W 卷柏丸 治妇人室女腹脏冷热相攻,心腹绞痛,腰腿疼,赤白带下,面色痿黄,四肢羸乏。 卷柏酢炙 鹿茸酢炙 桑寄生 艾叶酢炒 白石脂 赤石脂 代赭石各火煅,酢淬七次 当归酒浸炒 芎藭 鳖甲酢炙 地榆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 龙骨各半两 干姜炮,七钱半 黄芪蜜炙 熟地黄洗,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酢煮糯米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y" g$ H6 z8 A1 F7 f- k7 e7 J8 q
艾煎丸 治妇人一切虚寒,胎前产后,赤白带下,或成血瘕,久服此药,自然融化。 伏道艾叶去尘土枝梗,先用大枣肉十二两煮烂,同艾叶捶烂如泥,捻作薄饼,猛火焙干,急碾为末 汉椒去目枝梗及合口者秤,各五两,以阿胶二两、米酢三升,同椒于砂瓶内煮极干,取出焙干燥为末 当归酒浸 川芎 白薇 附子大者炮去皮脐 白芍药 卷柏取青叶 泽兰叶去枝梗各焙干 熟地黄净洗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晒,再入酒浸蒸五七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亦焙干秤,各三两 右同为细末,与前艾末椒末拌匀,米酢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二百丸,空心艾酢汤送下。
/ P1 w" ]( {' W5 r' N 沉香牡丹丸 治妇人血海久虚,经候不利,赤白带下,血气冲心,多发刺痛,四肢烦困。 沉香七钱半 牡丹皮 赤芍药 当归 巴戟 吴茱萸汤泡去苦炒 桂心 黄芪蜜炙 川芎 人参 茯苓 山药 橘红 干生姜 白龙骨 木香 白朮 牛膝酒洗 枳壳麸炒 肉豆蔻 厚朴制,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若心腹痛,白芷煎酒下。
0 x' O0 h! Z; ~. [ 紫桂丸 补益血海,治冲任气虚,经脉不调,腰痛腹痛,冷带崩漏。 禹余粮火煅酢淬七次,三两 龙骨 艾叶酢炒 赤石脂 牡蛎煅 地榆各二两 厚朴 当归 牡丹皮 阿胶蛤粉炒成珠子吴茱萸汤洗 香白芷 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附子炮,半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浓煎酢汤下。& e; X+ d4 L6 v% _9 _
固真丸 治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痛,其寒扪之如冰,阴中亦然,目中溜火上壅,视物(目巟)(目巟)无所见,齿皆恶热,饮即痛,须得黄连末擦之,其痛乃止。惟喜干食,大恶汤饮。 白石脂烧赤水飞研细晒干 柴胡各一钱 白龙骨酒煮水飞晒干,二钱 当归酒洗,三钱 干姜炮,四钱 黄蘗酒洗 白芍各五分 右为细末,水煮稀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宿食消尽,煎百沸汤放温送下。无令胃中停住,待少时,以早膳压之,是不令热药犯胃。忌生冷硬物与酒湿面。按石脂、龙骨之濇以去脱也,盖湿多滑脱者宜之。
# ~: g5 s6 a6 ~& J3 q) ^# K9 Y 茅花散 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 茅花一握 棕榈树皮三寸 嫩荷叶三张 甘草节二寸 右为细末,空心,酒调半匙服。
X% I8 S' d' r
0 ~2 L3 }" R U+ p4 H, u' B" | 苦楝丸 治妇人赤白带。: E5 ~" k6 L4 G" c; m. _
苦楝碎酒浸 茴香炒 当归各等分& [# {2 [! P- c3 q. \3 c3 ~
右为末,酒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如腰腿疼,四物汤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煎汤送下。
+ }$ o8 Y/ |# P& V 地榆膏 治赤白带下骨立者。
: E* W! T$ |" s2 n/ b& D 地榆一斤
! p( V! N! A3 B! W7 Y/ {4 j 右用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滓再煎如稠钖,绞净,空心服三合,日二服。一方用地榆三两,酢水煎服。按治带用地榆,寒濇之剂也,亦湿热盛而滑脱者宜之。又方书云:地榆本血分之药,而其性寒,故凡血分有热而妄行者,能止之,非濇剂也。
# h+ k. O9 c6 i% ?6 b 豆花散 治妇人白崩。
5 l0 K# D F" m" s; o8 p; ^/ z' c 白扁豆花焙干+ ~! X: R @# o1 Z
右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数次即效。紫花勿用。
' b6 \6 B% ?5 r/ n* w 调经补真汤 冬后一月,微有地泥冰泮,其白带再来,阴户中寒,一服立止,大进饮食。 麻黄五分,不去节 人参 白朮 当归 黄芩 升麻根 甘草炙,各五分 杏仁三枚 泽泻 良姜各一钱 黄芪七分 桂枝少许 干姜炮 苍朮各二分 柴胡 羌活各四分 防风 独活 槁本各二分 白葵花七朵,去萼 右除黄芩、麻黄外,都为粗末,先将水二盏,煎麻黄一味,令沸,掠去沫,入余药,同煎至二盏,再入生黄芩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宿食消尽,日高服之。一时许,可食早膳。
/ I; N- d% S* u! h% w1 I, c 本事地黄丸 【《准绳》,下同】 治妇人月经不调,每行数日不止,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少味,累年无子。 熟地黄二两 山茱萸 白芜荑 白芍药微炒 干姜 代赭石火煅酢淬,各一两 厚朴姜炙 白僵蚕各半两 右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下,日三服。此庞老方也。# M* K1 o9 t3 W0 m' n" \ R; j9 |& P
桂附汤 治白带腥臭,多悲不乐,大寒。 肉桂一钱 附子三钱 黄蘗 知母各五分 右为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热服。如少食常饱,有时似腹胀,加白芍药五分。如不思饮食,加五味子二十个。如烦恼,面上麻木如虫行,乃胃中元气极虚,加黄芪一钱,人参七分,甘草二分,升麻五分。: i) @" f$ V% Y. i
香附六合汤 治赤白带下。
# i" ^6 T8 M& c) q. J 四物汤 茴香 桂 香附! e3 Y5 y" L; D. x, T" c
右,同煎服。: Y+ I7 x, z- x+ s2 ]# `4 Q. R
又方 治赤白带下,年月深久不瘥。 白芍药二两 干姜半两, J4 ?8 K3 g& I6 T7 S
右,各炒黄色,同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日二服。/ f$ {$ c/ y# t! G
二豆散 治耳鸣心躁,腰脚疼重,腹内虚鸣,脐下虚冷,频下白水,如泔浑浊。 白豆蔻 肉豆蔻 丁香 茯苓 巴戟 丁皮 苍朮 黑附子煨 桂心各一两 人参 白朮 山药 桔梗 茴香 粉草各半两 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紫苏叶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1 T! h0 {* J1 g' O2 t
鹤顶丸 治室女经水初下,或浴冷水,或热而扇,或当风,及妇人阴阳过多,血水相连而下,并产后带下。 当归七钱半,酒浸 附子半两,炮去皮 干姜炮 龙骨盐泥煅吴茱萸汤泡 赤石脂火煅酢淬,各一两半 牡蛎一两三钱,盐泥煅艾叶一两,酢煮 右为细末研匀,酢糊和丸如梧子大,以赤石脂末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用艾叶盐汤或乌梅煎汤下。
* d1 [4 s1 X+ o6 } 白垩丸 【《济生方》】 治妇人白带,久而不止,腰膝冷痛,日渐羸困。 白垩煅禹余粮 鳖甲 鰞鲗骨各用酢淬炙 当归酒浸 鹊巢灰 干姜 附子炮 狗脊制 紫石英酢煅淬七次 川芎鹿茸酢炙,各一两 香附酢煮,二两 右为末,用酢煮糯米糊九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温酒下。5 A/ Y6 l( D; t/ h6 u
养气活血丹 【《准绳》,下同】 治劳伤冲任,赤白带下。 大艾叶炒焦,取五两 干姜炒末,二两半 附子 白芍药 白朮 橘红 川芎 当归 人参 巴戟去心糯米炒 五味子各二两 右将干姜、艾二味,用酢二升,无灰酒二升,生姜自然汁二升,将干姜、艾未调于银器内,用慢火熬成膏,将下附子等九味为细末,入前膏内并炒热,熟白面二两半和为剂,杵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米饮下。
9 [# A2 ^- f) ]. T3 D( C8 ~% R 茱萸浴汤 治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动。 吴茱萸汤泡 杜仲炒去丝 蛇床子 五味子 丁皮各一两 木香 丁香各半两 右銼如麻豆大,每用半两,以生绢袋盛,水三大碗煎数沸,乘热熏下部,通手淋浴,早晚二次熏洗。
1 ]$ `, S2 p; k" ^ B: N 坐药龙盐骨 治同上。+ B+ h$ O% ` l4 @# l& v
丁香 木香 川乌头炮,各一钱半 全蝎五枚 龙骨 归尾 茴香 炒黄盐 酒防己 肉桂 红豆各二钱 延胡索五钱 厚朴三钱 良姜 木通各一钱 枯矾半钱 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留系在外,纳阴户内。4 e8 ?' o9 Z, t% S9 a& x
胜阴丹 为上药力小,再取三钱,内加行性热药。 三奈子 川乌头 大椒各五分 全蝎三个 柴胡 升麻 枯白矾 羌活各二钱 大蒜 破故纸与蒜同焙,各一钱 甘松三分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同前法用制。
8 c$ S+ I4 a8 d& [1 P. K
6 e( @/ b) \8 }) X" L* P. a8 Z 回阳丹 治同上。
% u% J+ @. i+ w- r& u 全蝎 升麻 甘松各二分 大椒 三柰子 荜茇 枯矾各五分 草乌头 羌活各三分 川乌头 柴胡各七分 大蒜 破故纸各二钱 水蛭炒焦 蝱虫各三枚,去翅足炒 炒黄盐一钱 右为极细末,依前法制如指尖大,用绵裹纳阴户中,觉脐下暖为效。按炒黄盐必用之药,去之则不效。
3 a& ?7 l+ ?2 m5 ?+ S 酒煮当归丸 治癫癎,白带下疰,脚气,腰已下如在冰雪中,以火焙炕,重厚绵衣盖上,犹冷不任,面白如枯鱼,肌如刀削,小便不止,与白带长流而不禁固,自不知觉,目青蓝如菜色,(目巟)(目巟)无所见,身重如山,行步敧侧,不能安地,腿膝枯细,大便秘结,口不能言,无力之极,食不下,心下痞烦,心懊憹,面停垢,背恶寒,哕呕不止,脉沉厥紧而濇,按之空虚。 当归一两 黑附子炮去皮脐 良姜各七钱 炒黄盐 茴香 丁香各半两 延胡索四钱 全蝎三钱 柴胡 升麻根 木香各二钱 苦楝子 甘草炙,各五分 右将当归、茴香、附子、良姜四味,銼如麻豆大,以好酒一升,同煮至酒尽为度,炭火焙干,同为极细末;又将炒黄盐以下九味细末之,共合一处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宿食消尽,淡酢汤下。忌油腻冷物酒面。0 l9 o% P% [" I s6 x1 j
温经汤 治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唇口干燥,带下。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穷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方用肉桂不用桂枝。按此方,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5 y! C* O) ], l0 g9 f/ M 益母散 治带下赤白,恶露下不止。 益母草开花时采
; n5 g9 v( H: V+ X) i 右捣为细末,空心温酒下二钱,日三服。$ Y8 ?/ C% `9 v0 d& k
香矾散 治带下。# F* G) U& K+ I4 r c, n
香附子不拘多少,极酸酢浸一宿,炒炭存性,一两 白矾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服空心,神效。一法用荷叶汤尤妙。/ h0 T0 |' I' F) F/ u# h' y- C5 g
瑇瑁丸 治赤白带下不止。
4 y8 E% E. Z* `5 s y$ ^ 瑇瑁 续断各一两 安息香 麒麟竭 乳香 没药各半两 故锦灰七钱半 右为细末,以蜜及安息香熬和药末,丸如菉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c9 @4 s K# o
白芍药散 【《纲目》】 治亦白带久不止。 白芍药二两 干姜五钱) I$ [$ Q! f6 r p. @" v( J: }5 V& i j
右各炒黄色为末,米饮调下二钱,日二。
) u2 c" O. Y1 K0 o8 B# A 神仙聚宝丹 治妇人血海虚寒,外乘风冷,搏结不散,积聚成块,或成坚瘕,及血气攻注,腹胁疼痛,小腹急胀,或虚鸣,呕吐涎沫,头旋眼花,腿膝重痛,面色痿黄,肢体浮肿,月候欲行,先若重病,或多或少,带下赤白,崩漏不止,惊怖健忘,小便频数或白,时见虚热,盗汗羸瘦。此药不问胎前产后室女,并皆治之。常服安心去邪,遂败血,养新血,令有子。 木香另研 琥珀另研 当归焙 没药各一两 滴乳二钱半,研 麝香研 辰砂研,各一钱 右为末,糯米糊杵为丸,每一两作十五丸,每一丸温酒磨下,不拘时服。如胎息不顺,腹内疼痛,一切产难,酒和童便磨下。如产后血运,败血奔心,口噤舌强,或恶露未尽,发渴面俘,煎乌梅汤和童便磨下。如室女月候不调,温酒磨下半丸。如产后血气不调,童便磨下。 又方 【丹溪】 治赤白带下,腰痛或小腹痛,有热者。 樗皮二两 延胡索 桃仁 侧柏叶 川楝肉 茴香 当归各半两 香附八钱 官桂去粗皮 乌药各三钱 麦皮曲一两,炒 右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六十丸,神效。
, F( j( l4 z- q, ]( F: z9 L& w 麒麟竭汤 【《准绳》】 治妇人血伤,赤白带下,小腹疼痛。 麒麟竭另研 黄蘗去粗皮炙 地榆各一两 禹余粮火煅酢淬七次 赤芍药炒,各一两半 熟地黄切炒,四两 右銼碎,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一方为细末,粥饮调下二钱。一方用生干地黄。
- ^7 E( {& J% l6 A; p' | 白芷丸 【《入门》】 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为败脓血所致,须以此排脓。 单叶红蜀葵根二两 白芷一两 白芍药 白枯矾各五钱 右为末,蜡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十五丸,俟脓尽,别以他药补之。如无葵根,以苏木节代之。* M4 @$ k2 J6 l$ k, ]2 B8 \' J
当归附子汤 【《准绳》】 治脐下冷痛,赤白带下。 柴胡七分 良姜 干姜 附子各一钱 升麻 蝎梢各五分 甘草炙 六分 炒黄盐三分 当归二钱 黄蘗少许 右并为细末,用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为丸亦得。 又方 【丹溪】 治有孕白带。9 Z* [( B! r4 m
苍朮三钱 山茱萸去核 白芍药各二钱半 黄芩炒 白芷各二钱 樗根皮炒 黄连炒 黄蘗炒,各一钱半 右为末,糊丸,空心温酒下五十丸。
* f7 _$ | t3 F4 i& |2 ] 单方
6 H' J# n: m8 J+ p# J+ ` B' b$ w7 M+ h6 ~ A8 _
妇人白带:用酒及艾叶煮鸡卵,日日食之。 【《袖珍方》】: S. b3 c8 G: e
五色带下:白马左蹄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外台》】
6 t9 ~+ p$ o; D- g2 ?% V0 r& F 妇人带下:羊(月臣)一具,以酢洗净,空心食之,不过三次。忌鱼肉滑物,犯之即死。【《外台》】% c( Y- p: {. |5 `/ p; }
赤白带下:常炙猪肾食之。 【张文仲方】* S; d3 r, U* l# Z2 k# w4 k. B4 K
赤白带下: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为末,乌骨鸡一只,如常治净,装木瓜于腹,煮熟,空心食之。8 M; N A/ f; G- ~8 |
女人白带:椿根白皮、滑石等分为末,粥丸梧子大,每空腹白汤下一百丸。" q- G7 l- Y/ a8 H) z l D
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 【《摘元方》】" s: }% B) x$ ^: ?$ Z L: r
赤白带下:铜钱四十文,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下同】. E$ n N& R9 z; A8 p+ k0 M' W
妇人带下:水和云母粉方寸匕服,立见神效。* N( H- P$ [2 y1 ~6 R& x
妇人白带:苦草煎汤服。 【《本草》】
n/ \- _. u" X# ~ 妇人白带:松香五两,酒二升,煮干,木臼杵细,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摘元方》】+ \7 m0 L: _9 s
五色带下:甑带煮汁,温服一盏,日二服。 【《千金》】' I9 b5 T! ]$ U3 q* I4 H
赤白带下:炒黄荆子为末,酒调下二钱,或米汤亦可。 【丹溪】8 n$ e0 ?. Z7 Z0 l
赤白带下:欓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 【《经验方》】5 z& r0 }5 d3 w# G. O" J3 y/ v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 【《图经》】$ Q, q. m3 }4 g5 b# o3 x; k9 E
赤白漏下:矾石火炼服之,良。 【《本草》】
% G$ k& n: T+ M7 u& V" V1 l 赤白带下:禹余粮火煅酢淬、干姜等分。赤下干姜钱半为末,空心服二钱。 【《胜金方》】% {% v# ?. @9 ?" r' {/ Q* L
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每日磨汁饮之,一枚用三日,以此为准;亦可为末,水飞过,每日服之半钱至一钱,米饮服,至一月诸疾悉平。【《本草》】
2 f- K5 c. w# S: }! [ 妇人白带,多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所致:沙参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要诀》】
3 @* c8 m0 {+ J/ `% P4 I 妇人五色带下:以面作煎饼七个,安于烧赤黄古砖上,以黄(艹舌)蒌敷面上,安布两重,令患者坐之,令药气入腹熏之,当有虫出如蚕子,不过三五度瘥。
. R5 h6 o, d+ f v1 a. j9 i 白带沙淋:白鸡冠花、苦壶卢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 【《摘元方》】
1 g" }2 `9 t- K2 |+ [' _ 妇人白带:白芷四两,以石灰半斤,淹三宿,共灰切片炒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 【《集成》】8 n# q* h/ U& n' c& ~% B
赤白带下,月水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为末,酢面糊丸弹子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户,如热极再换,日一次。【子和】
8 Q. A: D' v5 }2 i3 A' W% U 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 v" g9 s. t8 \8 A/ b# H* a
赤白带下,年深诸药不能疗者:用贯众状如刺猬者一个,全用不銼,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酢蘸湿,慢火炙令香熟,候冷为末,米饮空心每服二钱,甚效。【《妇人良方》】5 F% R. j2 g6 ?
白带白淫:风化石灰一两,白茯苓三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饮下。【集元方】
( x, X% H o4 A( y' o/ L$ S9 h. b 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求,每服二钱,米饮下,食前服。 【《家传方》】1 j1 H" n. a+ A
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 【《集效方》】
3 c4 \* E# @- z 下血血崩,或五色漏带:香附子去毛,炒焦为末,极热,酒服二钱,立愈。昏迷甚者三钱,米饮下。亦可加椶灰。【《本事方》】
% x4 \3 i. ]9 Z, m 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者:香附子、赤芍药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圣惠》,下同】
2 q5 B0 F0 @) P! x4 u" V 妇人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困:用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匕。赤带用赤葵,白带用白葵。3 [! @" O, x* T3 Y* t
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炒为末,每服二钱,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 【《妇人良方》】
6 g" k8 `; f% N6 S+ | 赤白带下:三叶酸草阴干为末,空心温酒服三钱。 【《千金》,下同】
) ]3 e* X/ K4 B# A' q 崩中赤白带下:用墓头回草一把,酒水各半盏,童尿半盏,新红花一捻,煎七分,卧时温服。日近者一服,久则三服愈,其效如神。9 p1 y6 p6 d5 r' W# m3 d* k
赤白带下:荞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7 F$ Q: d8 S5 x8 ]3 B6 L 女人带下赤白:薤白作羹食之。
" G8 `6 l+ b$ c% D. k8 y
! n. y$ |# z7 V! T9 E2 P 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一宿,空心温服取效。 【《海上仙方》】 又方:白扁豆炒为末,米饮调服二钱。4 C; m1 X4 j8 j, e
女人带下:用韭子七升,酢煮千沸,焙研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j0 x; q* S8 p! ^6 r
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带用红酒甚妙。 【《纂要》】
6 W" T# S/ M! x+ K0 i7 `" r5 M0 a 妇人赤带下:悬钩子根皮浓煮汁饮之。 【藏器】1 U' M7 C1 l- f5 Y, p1 ~8 Z- J
崩中赤白,不问远近:取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 【《深师方》】
8 l; J4 s2 G5 w4 q0 Z 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热细嚼,温酒送之。【《永类方》】* }$ n2 V4 Y" e# D
崩中白带:用椒目末,又用白芷石灰炒去灰为末,茜草少许,粥丸服。 【丹溪,下同】 又方:用生狗头骨烧灰存性,或酒调服,或入药服。 又方:五灵脂半生半炒末之,酒调服。1 g* d) r: R5 g/ j/ _
崩中带下:诃黎勒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 【《本草》】
. z- f8 `2 \7 ~& k( g& P 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取马齿苋捣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二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顿服之,不过再作即愈。【《海上方》】6 _) L+ I9 j$ {8 u$ E
赤白带下:以猪肝一叶薄批,搵着诃子末炙之,再搵再炙,尽末半两,空腹细嚼,陈米饮送下。【《本草》】% M! h! d- w8 O3 {) L9 z6 V& N
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 【《救急易方》】
' R" y5 {- T6 X. v 针灸2 A" w0 S6 {8 L* M4 c0 t3 i( M
- G9 v# z; i w" q6 x, h6 v
《甲乙经》曰:妇人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月真)坚,小便闭,曲骨主之。【一本作屈骨。】 妇人下赤白,里急瘈瘲,五枢主之。 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少腹控(月少),不可俯仰,下髎主之。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 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汤沃两股中,少腹肿,阴挺出痛,阴水来下,阴中肿或痒,漉青汁若葵羹,血闭无子,不嗜食,曲泉主之。 《千金方》曰:月事不利,见赤白而有身反败阴寒,刺行间入六分,灸三壮。穴在足大趾间动脉应手。 赤白里急瘈瘲,刺五枢入一寸,灸五壮,穴在带脉下三寸。 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信[交信 《千金》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作「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 女人漏下赤白,灸营池四穴三十壮,穴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中脉上,一名阴阳是[一名阴阳是 原作「一本是荣池」,据《千金》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改。]。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脚脉上。 女人漏下赤白,泄注,灸阴阳随年壮,三报,穴在足拇趾下屈里长头白肉际。 《李杲十书》曰:妇人赤白带,三阴交刺入五分,灸三十壮。 又法:漏阴刺入五分,灸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有动脉。 朱震亨《心法》曰:妇人得子,多变成白水淋漓而下,经久,身面虚肿,刺阴谷入二寸半。 又法:绝骨穴刺入二寸半。
2 N& \5 }2 `* H 又法:如喘满,刺鱼际穴透太渊穴,左右共四十九呼,治肺经水气极妙。 《证治准绳》曰:赤白带,刺中极入二寸半,赤泻白补;白环俞一寸半,泻六吸,补一吸。 又法:气海、中极、白环俞三穴不效,取阳交穴,补多泻少,灸七壮;又取三阴交。 又法:下白带不已,渐渐如蛊,取气海穴六分,中极、委中二穴各五分。赤带如法。 又法:下白带不已,渐渐如蛊,取曲骨、承阴二穴各七分;中极六分,穴在两旁柱骨下。赤带如法。 又法:四花穴,治赤白带如神。" ?8 l; V) C9 I/ h
; [8 y3 I5 n8 A( L' \! V
医案& n# Y, U. U( n8 D* Z- [
" ]1 i8 D0 A6 m6 i; M 《儒门事亲》曰: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带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秽臭之气不可近,面黄食减,已三年矣。诸医皆云积冷,起石、硫黄、姜、附之药,重重燥补,污水转多,常以袽日易数次。或用一药,以木炭十斤,置药在坩锅中,盐泥封固,三日三夜,炭火不绝,烧令通赤,名曰水龙丹、服至数升,污水弥甚,灼艾烧针,三年之间,不可胜数。戴人断之曰:此带浊水,本热乘太阳经,其寒水不可胜如此也。夫水自高而趋下,宜先绝其上源。乃涌痰水二三升,次日下污水十余行,三遍汗出周身,至明旦,病人云:污已不下矣。次用寒凉之剂,服及半载,产一子。《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带之为病,溶溶然若坐水中。故治带下同治湿法泻利,皆宜逐水利小溲,勿以赤为热,白为寒。今代刘河间书中,言之详矣。6 n: f6 g5 G6 @% g A( p* a I
顷顿丘一妇人,病带下连绵不绝,白物或来已三年矣,命予脉之。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热口干眩运,时呕酢水。余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出冷痰二三升,皆酢水也,间如黄涎,状如烂胶;次以浆粥养其胃气;又次用导水、禹功以泻其下;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利其水道,不数日而愈。
4 ^1 @6 ~+ k: C) C) Y1 I 《丹溪心法》曰:胡安人患白带下,月经甚多,食少倦怠,面黄,经中有如血块者,有如筋膜者,与参、朮等补血气,调脾胃;后诸证皆退,惟带未止,以樗皮丸主之而愈。
. Q c9 \6 O3 i8 ` 《薛氏医案》曰:一孀妇腹胀胁痛,内热晡热,月经不调,肢体酸麻,不时吐痰;或用清气化痰之药,喉间不利,带下青黄,腹胁膨胀;又用行气之剂,胸膈不利,肢体如麻。此乃郁怒伤损肝脾,朝用归脾汤以解脾郁、生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以生肝血、清肝火,百余剂而愈。; x1 o8 N$ ?+ c6 n: j
一妇人头运吐痰,胸满气喘,得食稍缓,苦于白带二十余年矣,诸药不应,此气虚而痰饮也,痰饮愈而带自愈。遂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六味地黄丸,不一月而验。% @2 x: ~' W g1 W0 {; p# `" H
一妇人耳鸣胸痞,内热口干,喉中若有核,吞吐不利,月经不调,兼之带下,余以为肝脾郁结,用归脾汤加半夏、山栀、升麻、柴胡,间以四七汤下白丸子而愈。
' A% _/ e/ }: H9 y1 i3 t% q 一妇人吞酸饱满,食少便泄,月经不调,服清气化痰丸,两膝渐肿,寒热往来,带下黄白,面痿体倦,此脾胃俱虚,湿痰下注,用补中益气倍用参、朮,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 F6 o! z! A0 C' N- [% y4 X5 _ 一妇人带下,四肢无力,余曰:四肢者土也,此脾胃虚弱,湿痰下注,以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药治之而愈。6 \1 o0 n2 n2 o) Z. l
一妇人带下黄白,怒则胸膈不利,饮食少思,或用消导利气之药,痰喘胸满,大便下血。余曰:此因脾气亏损,不能摄血归源,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四剂顿减,又用八珍加柴胡、山栀而痊。* v, ` F0 c5 l! Z H+ j
一妇人年逾六十,内热口干,劳则头运吐痰带下,或用化痰行气,前证益甚,饮食益少,肢体或麻;服袪风化痰之剂,肢体常麻,手足或冷或热,日渐消瘦。余曰:此证属脾气虚弱而不能生肺,袪风之剂,复损诸经也,当滋化源。遂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二十余剂,脾气渐复,饮食渐加,诸证顿愈。' }: b9 j) u3 I: V* T5 N3 i. c' Z
《证治准绳》曰:雪翁妻,年三十余,十八胎九殇八夭,曾因事惊忧过甚,遂昏昏不省人事,口唇舌皆疮,或至封喉,下部虚脱,白带如注,如此四十余日,或时少醒,至欲自缢,自悲不能堪医。或投凉剂解其上,则下部疾愈甚;或投热剂,及以汤药熏蒸其下,则热运欲绝。四弟还脉之,始知为亡阳证也,急以盐煮大附子九钱为君,制以薄荷、防风,佐以姜、桂、芎、归之属,水煎入井冰冷与之,未尽剂,鼾呼熟睡通宵,觉即能识人。时止一嗣子二女,相抱痛哭,疏戚皆悲。执友赵宪长惊曰:君何术也?弟曰:方书有之,假对假、真对真耳。上乃假热,故以假冷之药从之:下乃真冷,故以真热之药反之,斯上下和而病解矣。继后主以女金丹,错综以二三方,不但去其疾,且调治元气。庚午生一子,壬申生一子。去年又患疟疾十三月,亦主以养元气,调生气;待饮食大进,然后劫以毒药,吐下块物甚多,投以附子汤三钱而愈。不责效旦暮间。其用女金丹即胜金丸也,得之异人。倍加香附而视气血之偏者,又加姜黄、条芩倍川芎之属,取效甚多。予念无子者往往有之,翻思予得子之难,其苦何如?乃次第录其方,并女金丹以济人。
) R E, c, ?4 R. _6 f 陶遵道外姑。年七十,形瘦善啖,病白带,食前,姜汤吞大补九五十丸一二次,午膳后又临卧时,各与小胃丹十五丸愈。
# A. T. g+ U6 M) B% _% n 一妇人因产后虚寒,呕恶不食,腹痛如割,时作寒热,复出盗汗,瘦悴骨立,脐腹之左,结成硬块,其大如掌,冰冷,虽盛暑,此处独无汗,每块微动则痛不可忍,百药治不效。梦中忽有人授以艾煎丸方,因服之,恶心寒热盗汗辄止,尽一料遂平复,独血块如故;服至五六料,其块自融化而出如鱼冻。/ I" U/ u X3 M3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