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医 针灸 咳嗽
查看: 220|回复: 0

脉诀

[复制链接]

3713

主题

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77
发表于 2023-1-15 1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匮篇 脉诀说 崔嘉彦
/ H6 D( J3 G9 g* d' j
, k0 X1 ~9 L6 {' K! X1 b  人身之脉 本乎荣卫 荣者阴血 卫者阳气 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义' Z* [5 ~0 z' ^7 e0 z' m

6 t0 p; U* |) x  N* \% n- r, o  气如橐口 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 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手太阴经 可得而息 此经属肺 上系吭嗌8 l1 n: c8 _. s
; m. a6 z% q! @( n
  脉之大会 息之出入 初持脉时 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 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 先后推寻
9 Y- l7 j( s( m
" I+ R+ b0 w: `  寸关与尺 两手各有 揣得高骨 上下左右 男女脉同 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 反此病至 调停自气 呼吸定息$ }4 e  v1 ^4 R* m

* r+ H/ U; N) m" d  四至五至 平和之则 三至名迟 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 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 转数转热 在人消息 在人差别3 Z6 Q0 l' s" ^8 i$ }" \7 Q. Y
$ A2 F3 m1 o5 s2 M/ N3 D3 Y: J
  迟数即得 即辨浮沉 浮表沉里 深浅酌斟 浮数表热 迟数里热 浮迟表虚 沉迟冷结 察其六部 的在何处
  H7 @, }. Q, T
* F5 X( P' E3 P0 h" `, G7 P  一部两经 一脏一腑 左寸属心 合于小肠 关为肝胆 尺肾膀胱 右寸主肺 大肠同条 关则脾胃 尺命三焦
1 t! a8 S1 I2 }( K1 D$ P0 y' {+ Y+ y! M5 \: }. g: R5 r
  不特脏腑 身亦主之 上下中央 三部分齐 寸候胸上 关候膈下 尺候于脐 直至跟踝 左脉候左 右脉候右
6 f7 \2 }5 \- ]7 W3 o1 E( t( N0 o+ r5 e- I9 S. t7 u4 P
  病随所在 不病者否 浮沉迟数 有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缘于人 天则阴阳 风雨晦明 人喜怒忧 思悲恐惊
; m8 G3 j! U( b/ N0 ?
$ u! n, `! m$ Y  外因之浮 则为表证 沉里迟寒 数则热盛 内因浮脉 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 数躁何疑 表里寒热 风气冷燥
2 l7 X& ~0 y2 n% Y2 X3 W4 O" p) ?( E$ Z
  辨内外因 脉证参考 浮沉之脉 亦有当然 浮为心肺 沉属肾肝 脾者中州 浮沉之问 肺重三菽 皮毛相得* [. R4 f8 [6 C) ^/ x& [5 j* ?

4 [) m* A0 k9 z/ p7 t/ a* I  六菽为心 得之血脉 脾九菽重 得于肌肉 肝与筋平 重十二菽 惟有肾脉 独沉之极 按之至骨 举指来疾
7 k2 d3 [3 c/ N- X0 i9 y- N& T1 U! Y+ v! w, X0 f- N- g
  脉理浩繁 总括于四 六难七难 专衍其义 析而言之 七表八里 又有九道 其名乃备 浮而无力 是名芤脉
8 g4 w" s* r; C- T. g, W; P) e- n% s
  有力为洪 形状可识 沉而有力 其脉为实 无力微弱 伏则沉极 脉迟有力 滑而流利 无力缓涩 退同一例
  t& l) Q2 R) v7 E  I5 l. u& c! X+ D$ Q3 E6 |, k; O
  数而有力 脉名为紧 小紧为弦 疑似宜审 合则为四 离为七八 天机之秘 神授之诀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5 K' [8 {" C$ k5 ^1 c/ z3 v0 X- E. i' A8 `2 r
  泛泛浮浮 如水漂木 芤脉何似 绝类慈葱 指下成窟 有边无中 滑脉如珠 往来转旋 举按皆盛 实脉则然
* Q. ?; D! l( t4 z2 A& x/ D% t
) |4 A# @6 C0 M4 f( Z  弦如张弦 紧如细线 洪较之浮 大而力健 隐隐约约 微渺难寻 举无按有 便指为沉 似迟不迟 是谓之缓
. j0 w, N. ^5 C* g8 Z: p
+ _: m$ }& {  w% H  如雨沾沙 涩难而短 迟则极缓 伏按至骨 濡则软软 弱则忽忽 既知七表 又知八里 九道之形 不可不记/ T% y, ?/ j5 ]

5 k: R# s, G- Q( g* Z) e  诸家九道 互有去取 不可相无 可以相有 过于本位 相引曰长 短则不及 来去乖张 形大力薄 其虚可知
$ s" `: S2 y: D4 A2 K: U1 P% W% z0 h: T& m0 s. D
  促结俱止 促数结迟 代止不然 止难回之 三脉皆止 当审毫厘 牢比弦紧 转坚转劲 动则动摇 厥厥不定8 N7 u7 j- v  M, z3 _2 |/ ]" N

. j$ Z: R& F3 X# m' g1 r  细如一线 小而有力 弦大虚芤 脉曰改革 涣漫不收 其脉为散 急疾曰数 脉最易见 即脉求病 病无不明
6 @; |" Y: ]2 ~4 w' _, p  z, l2 B8 p  l
3 E0 E+ d  w' ]' v0 v* R  病参之脉 可决死生 然有应病 有不相应 此最宜详 不可执定 人安脉病 是曰行尸 人病脉和 可保无危
6 M3 q  b2 l4 S9 f" R1 x9 w5 G  F
3 y2 z/ s1 N7 e6 c  中风脉浮 滑兼痰气 其或沉滑 勿以风治 或浮或沉 而微而虚 扶危温痰 风未可疏 寒中太阳 浮紧而涩4 D. D/ N' G" P8 e6 {, ]) o
  w& t- \  ?( Q: P- |" Y
  及传而变 各状难悉 阳明则长 少阳则弦 太阴入里 迟沉必兼 及入少阴 其脉遂紧 厥阴热深 脉伏厥冷7 Q. r# Y. A8 R5 D8 d8 n& @% ^. h# Z
0 ?" a* |: K- S% u" C3 e& z2 {
  在阳当汗 次利小便 表解里病 其脉实坚 此其大略 治法之正 至于大法 自有仲景 伤寒有五 脉非一端
7 E2 F1 ?5 M, \: u0 K
; [% i' a* P; b- w4 H5 W2 U- e) w  阴阳俱盛 紧涩者寒 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 此名中风 勿用寒药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此非风寒 乃湿温病
1 {" D1 ^- K9 l! }8 e0 k* x8 L* Z5 x
/ S& `, c9 t7 X1 f  阴阳俱盛 病热之极 浮之而滑 沉之散涩 惟有温病 脉散诸经 各随所在 不可指名 暑伤于气 所以脉虚
. n4 m9 O7 [1 e+ N" N
6 j" J+ d1 `# s4 o. G  弦细芤迟 体状无余 或涩或细 或濡或缓 是皆中湿 可得而断 疟脉自弦 弦迟多寒 弦数多热 随时变迁
: j  E( V+ ]) q) s0 W$ `# p; A; U4 d* ^1 B1 L
  风寒湿气 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 三脉乃备 香港脚脉 其状有四 浮弦为风 濡弱湿气 迟涩因寒 洪数热郁
# L, E0 T6 a& A+ P  y% O; ?. G: m% k2 ^$ d$ D
  风汗湿温 热下寒熨 腰痛之脉 皆沉而弦 兼浮者风 兼紧者寒 濡细则湿 实则闪肭 指下既明 治斯不忒
* k) U/ L; @- l5 s- d# c/ b: \7 `# Q2 c
# N9 c) h. D. Q  尺脉虚弱 缓涩而紧 病为足痛 或者痿病 涩则无血 厥寒为甚 尺微无阴 下痢逆冷 热厥脉伏 时或而数2 |5 ?& R5 N1 p
9 h6 E# @3 f7 Y
  便秘必难 治不可错 疝脉弦急 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 沉迟浮涩 疝瘕寒痛 痛甚则伏 或细或动0 Y5 G9 A( L3 D6 `  g4 W7 Z0 a% x
# B; I8 ~. }4 U) U9 G
  风寒暑湿 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 皆晕而眩 风浮寒紧 湿细暑虚 涎弦而滑 虚脉则无 治眩晕法 尤当审谛5 x- s1 a7 z  |$ ]: o0 y

  e  m* p9 i* M1 D  先理痰气 次随证治 滑数为呕 代者霍乱 微滑者生 涩数凶断 偏弦为饮 或沉弦滑 或结或伏 痰饮中节
- ?/ ^) p. A7 a9 o' `0 D5 Q0 r- y. R( S  E% u
  咳嗽所因 浮风紧寒 数热细湿 房劳涩难 右关濡者 饮食伤脾 左关弦短 疲极肝衰 浮短肺伤 法当咳嗽
, l) T' U" D( Q2 a  y+ D# q* |+ V5 H0 \' Y& C
  五脏之嗽 各视本部 浮紧虚寒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弦涩少血 形盛脉细 不足以息 沉少伏匿 皆是死脉
, c) J) G- z( @+ x- X# R/ e1 c( p) ~3 ~4 L# h
  惟有浮大 而嗽者生 外证内脉 参考秤停 下手脉沉 便知是气 沉极则伏 涩弱难治 其或沉滑 气兼痰饮) K: i  m5 f9 _% s: d* d- C

" q$ O0 ?& O' l' h. W1 L  E1 z( M  沉弦细动 皆气痛证 心痛在寸 腹痛在关 下部在尺 脉象显然 心中惊悸 脉必代结 饮食之悸 沉伏动滑
5 n5 B/ C! u* _" a4 d, [$ G; d5 M- P: Q6 e- z
  癫痫之脉 浮洪大长 滑大坚疾 痰蓄心狂 乍大乍小 乍长乍短 此皆邪脉 神志昏乱 汗脉浮虚 或涩或濡
. t/ S" g: _/ m( z* `) q- d5 I. o- Q0 w
  软散洪大 渴饮无余 遗精白浊 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 二证之的 鼻头色黄 小便必难 脉浮弦涩 为不小便0 m( p7 ^9 C9 M  V' }& a

+ V/ ~3 ^& |6 J. ]6 Y4 U9 l% J  便血则芤 数则赤黄 实脉癃闭 热在膀胱 诸证失血 皆见芤脉 随其上下 以验所出 大凡失血 脉贵沉细
1 W6 P& w3 x2 N$ S; L0 q/ |% t* n" @( y) T& s! y2 x  K
  设见浮大 后必难治 水肿之证 有阴有阳 察脉观色 问证须详 阴脉沉迟 其色青白 不渴而泻 小便清涩
$ s1 \. c% N9 s3 V6 R# V+ V. d
  脉或沉数 色赤而黄 燥屎赤溺 兼渴为阳 胀满脉弦 脾制于肝 洪数热胀 迟弱阴寒 浮为虚满 紧则中实
; s- `* k" R8 @/ P" ^* H" G" ~9 s4 m7 z7 L
  浮则可治 虚则危急 胸痞脉滑 为有痰结 弦伏亦痞 涩则气劣 肝积肥气 弦细青色 心为伏梁 沉芤色赤1 R' `) N' |0 ]$ C
6 J3 J0 q7 X; h
  脾积痞气 浮大而长 其色脾土 中央之黄 肺积息贲 浮毛色白 奔豚属肾 沉急面黑 五脏为积 六腑为聚
0 v6 {  f; N8 F) J  n
. Z/ f* g, A& i; }  积在本位 聚无定处 紧浮牢口 小而沉实 或结或伏 为聚为积 实强者生 沉小者死 生死之别 病同脉异
7 i9 t! K4 V! N. _
* e1 [4 h0 o! j# }1 |0 a  气口紧盛 为伤于食 食不消化 浮滑而疾 滑而不匀 必是吐泻 霍乱之候 脉代勿讶 夏月泄泻 脉应暑湿9 y* v, B7 C7 d0 v' l
! j5 ?; m& r9 @3 W
  洪而数溲 脉必虚极 治暑温泻 分其小便 虚脱固肠 罔或不痊 无 不痢 脉宜滑大 浮弦急死 沉细无害
% y, c! N# i. m6 }9 ]" \5 r0 i; k& R% p, s
  五疽实热 脉必洪数 如或微涩 证其虚弱 骨蒸劳热 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 必殒其  如汗加咳 非药可除
* k4 j0 v3 Q: p6 r
4 R' x/ G9 e# H: E1 x; \6 @. W  头痛阳弦 浮风紧寒 风热洪数 温细而坚 气虚头痛 虽弦必涩 痰厥则滑 肾厥坚实 痈疽浮数 恶寒发热! H% Q% r) g" ~8 |7 v; K6 T. m3 S- E

$ X) L: }! D1 r* Y9 ]; y  若有痛处 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 而疼者阳 不数不热 不疼阴疮 发痈之脉 弦洪相搏 细沉而滑 肺肝俱数
7 V% Z7 M3 I& J0 s) R8 t  \+ W. q2 x, U  X1 Q; u4 p
  寸数而实 肺痈已成 寸数虚涩 肺痿之形 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 死者浮大 不白而赤 肠痈难知 滑数可推
% z1 }+ w  x  I$ ^# X6 H5 S3 B& a
  数而不热 肠痈何疑 迟紧未脓 下以平之 洪数脓成 不下为宜 阴搏于下 阳别于上 血气和调 有子之象  F& i! L0 I$ G+ ~2 t- r

; E2 ~8 V2 m4 s! B2 H4 u" ^  手之少阴 其脉动甚 尺按不绝 沉为有孕 少阴属心 心主血脉 骨为胞门 脉应于尺 或寸脉微 关滑尺数+ \; R4 H' [* n+ f6 c9 Z

! h, g# Y! ~7 Z0 t, O* |% `3 G  往来流利 如雀之啄 或诊三部 浮沉一止 或平而虚 当问月水 男女之别 以左右取 左疾为男 右疾为女
6 F; y6 W* T% C& H7 U  O7 U
' @% e6 P# q6 _/ z  沉实在右 浮大在右 右女左男 可以为口 离经六至 沉细而滑 阵痛连腰 胎实时脱 血瘕弦急 而大者生3 m  \" I6 B+ S1 C; v

/ [$ s" U3 E; I% ?! s  虚小弱者 即见死形 半产漏下 革脉主之 弱即血耗 立见倾危 诊小儿脉 浮沉为先 浮表沉里 便知其源: B) Q' ~+ f2 R  V7 u: @

2 d( S0 {; e2 M/ v! U, d; `! \2 A% `5 I  大小滑涩 虚实迟容 根据脉形 以审证治 大凡妇人 及夫婴稚 病同丈人 脉即同例 惟有妇人 胎产血气5 B# J/ u8 _( _9 \% d8 ]4 |# A

0 }5 T" I1 d9 s  F$ l6 S  小儿惊疳 变蒸等类 各有方法 与丈夫异 要知妇孺 贵识证形 问始之详 脉难尽凭 望闻问切 神圣工巧  U( w/ ]6 {1 E

# A5 J% v  ~( L3 ]+ _" c% S  愚者脉脉 明者了了 病脉诊法 大略如斯 若乃持脉 犹所当知 谓如春弦 夏名钩脉 秋则为毛 冬则为石% w! [( p# y2 S1 u8 _. o( J

" e& \2 s  y5 [2 }6 f" a  实强大过 病见于外 虚微不及 病决在内 四脉各异 四时各论 皆以胃气 而为之本 胃气者何 脉之中和% I( ]$ B+ H* }/ H$ b
  U- w& Z7 k( T0 \* E6 ~8 S
  过与不及 皆是偏颇 春主肝木 夏主心火 脾土乘旺 则在长夏 秋主肺金 冬主肾水 五脏脉象 与五运配
2 r$ j+ J& s& I7 K" y% d9 L' f7 Y9 w" {. D
  肝脉弦长 厌匕聂匕 指下寻之 如循揄叶 益坚而滑 如循长竿 是谓太过 受病于肝 急如张弦 又如循刀% G) e% y- k! D6 u) G

' B% [8 I3 ~5 L2 v2 `. u$ B& ?' v  如按琴瑟 肝死之应 浮大如散 心和且安 累匕如环 如循琅  病则益数 如鸡举足 死操带钩 后踞前曲  z& v- D. y6 N( P
! y  N1 Z9 _6 R5 v( C" {
  浮涩而短 蔼匕如盖 此肺之平 按之益大 病如循羽 不下不上 死则消索 吹毛 匕 沉濡而滑 肾乎则若
7 N+ S# H: m% M! m% ?; y" V' ^6 j$ n
  上大下锐 滑如雀啄 肾之病脉 啄啄连属 连属之中 然而微曲 来如解索 去如弹石 已死之肾 在人审识
/ r1 a% n8 e9 u" v9 d8 r+ y* o& G2 p& i" x0 {+ `
  脾者中州 平和不见 然亦可察 中大而缓 来如雀啄 如滴漏水 脾脏之衰 脉乃见此 又有肥瘦 修长侏儒4 O: T, P3 u1 Z3 M6 M" w, B

# l1 `* F4 n* Y( w& I, K  肥沉瘦浮 短促长疏 各分诊法 不可一途 难尽者意 难穷者理 得之于心 应之于指 勉旃小子 日诵琅琅
; o* q3 B6 B# Y; D$ D, O4 k3 }* U! o1 Y8 ~1 X, V4 c% J
  造道之玄
- t% K: [* p4 |3 Q6 p0 d6 u- [- r) _7 J+ i3 Q2 b; z: N
  & ?4 r* G# W5 ^. U,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私人站点 ( 冀ICP备2023028127号-2 )

GMT+8, 2025-11-26 13:37 , Processed in 0.0826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