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医 针灸 咳嗽
查看: 306|回复: 0

太乙金镜式经

[复制链接]

3713

主题

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77
发表于 2023-1-19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七
4 b5 p( P% s  f+ @5 l6 H9 r1 C2 L  太乙金镜式经     术数类六【隂阳五行之属】提要
' h  h; J- v/ w( o, _2 ?  【臣】等谨案太乙金镜式经十卷唐王希明撰希明不详其里贯开元时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是书乃其奉勅所编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故书中多自称臣而其间推太乙积年有至宋景祐元年者则后人已有所增入非尽希眀之旧也史记日者传术数七家太乙家居其一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乙常居而封禅书亳人缪忌奏祠太乙方名天神贵者太乙郑康成以为北辰神名又或以为木神而屈原九歌亦称东皇太乙则自战国有此名汉志五行家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当即太乙家之书然已佚不传惟周易干凿度有太乙行九宫法而今所传次序乃特右旋以干巽为一九希明谓太乙知未来故圣人为之蹉一位以示先知之义郭璞则谓地缺东南故蹉九以填之乐产又谓太乙之理后王得之以统天下故蹉一以就干其説颇参差而皆近于附防故黄宗羲至诋为经纬混淆行度无稽葢术家又有所汨乱矣核其大防乃仿易厯而作其以一为太极因之生二目二目生四辅犹易之两仪四象也又有计神与太乙合之为八将犹易之八卦也其以嵗月日时为纲而以八将为纬三基五福十精之类为经亦犹夫厯也其法以八将推其掩迫囚击闗格之类占内外灾福又推四神所临分野占水旱兵防饥馑疾疫又推三基五福大小逰二限易卦大运占古今治乱术士传习其来甚久故汉书已载有阳九百六之语南齐书髙帝纪赞所引太乙九宫占自汉髙祖五年推至宋祯明元年几数百年而其术遂大显于世至希明承诏纂次参校众法益为详备观李焘续通鉴长编称夏主元昊通蕃汉文字尝推太乙金鉴则其书且行于四裔矣然其所论徴应实多错谬如东周逢阳九而不及于夏癸商辛少昊帝舜皆以灵神首出周之成宣唐之太宗其时亦可称治安乃谓与秦始皇同逢百六其说殊不可通且凶神吉星所防皆以分野为凭而割裂牵配尤为茫无据故宋时刘黻亦尝极议其非【宋史刘黻传黻疏言佞者谓太乙所临分野则有福近嵗自呉移蜀信如其説坤维安堵可也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福何在也】葢术数之学如星平壬遯之类所推止及于一身一时匹夫之精神志气不能与造化相通故韩苏箕斗蠡种龙蛇亦间为数所操而不能遁然已为圣人所罕言至厯代之治忽兴亡则以为克享天心者实在主徳以为凝承之本故圣王御世而八荒宾眼九谷顺成时有和甘物无疵疠其太和洋溢自有敛畴锡福之所以然夫岂演纪寻元之可得而推测是书所列乃秦汉间纬书之遗禨祥小数之曲説不衷于正宜为圣人所必斥特以其术为三式之一所传尚古其书亦出自唐人故附着于録而详加辨正以祛千古之惑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2 L8 V' ^# \% K! S9 C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1 }3 f, z) M9 b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d% T8 a9 }7 }; ]9 O$ Q8 T
7 b" x. u. Z4 V' j. q4 @

5 d' G- k0 H  H6 D: P
3 t& f$ n: p8 f7 Z6 I: l- m6 t4 E. n2 A, @% ~

( J0 _3 r3 W- b( J( Q) M  太乙金镜式经序
7 o* K4 Y9 \! N1 \/ G  太乙天帝之神也下司九宫中建皇极钦若则彛伦攸叙怠弃三正错乱五常黄帝以惠迪吉而为五帝之圣大禹戒从逆凶而衍九畴之文炎汉髙祖受命张良秘金刀之録吴主争权刘惇演炎旌之祥神用于不言之载睿化于无为之间闭户而休咎自征拂鉴而毫髪皆极非主精妙物执契于混沌之始者又何足以知之爰发上元迄是帝载几千年而一圣数百年而一贤得隩隅有登龙之喜窥闭键而若重闗之隔沿波独往泛沧海而不归讨本穷源恃孟门之崭絶至于计神审物天目司奸一三置将之数四六对絶之气掩迫孤单闭杜十精防交较以八节占水旱九州言吉凶五将定主客亦犹兵戈胜负丘明受经而作传见非公谷子夏师圣而序诗复殊毛鲁学而时习之攻乎异端笑他人之【阙】未忘已拙以蠡测海以管窥天心见之外愚衷谓尽或指陈实録或诞嘉名正二局有隂阳之殊糺六壬附时计之谬淮南分野纵博我以多闻黄道日躔竟有疑而则阙源流则广枝叶扶疎孤裘同士荐之风玉石抵昆山之鹊虽亿则屡中时自贤于仲尼而谋之不臧且推过于季氏王大实遂偃风国之事多惟惭徳伏惟开元皇帝陛下明极稽疑睿圣作范察璇玑以齐七政制礼乐以穆百揆明太乙之威神封泰山之能事髙视万古名言谓何神嘉承日月之照荷覆帱之广参诏赐于金马观秘借于兰台嗟此式经有乖防防乃上稽天象中迹筭术下统人事旁贯嵗时考帝先于神女之符歴载纪于苍颉之笔甲乙之终数宫元之往复奇偶之二筭胜负之八门与人惎法式之阵图水火之失礼乐不兴之论周字狂简之文或义通而即流或理僻而便削皆考经义以一贯之穆若蕙畹声如玉振夫诗对恵连輙得嘉句笔因乐广便至能文万殊皆极而同归独见忘言而既騐校之以元纪又精之以日时代谋于述作之前总括于天人之际防披览得意之妙动契合如神之在亦旷代之能事也经凡十卷名曰太乙金境式经若笔削后于孔明用贤则子房升堂风后入室宋琨乐产李淳风属可座廊庑之下如以尔言过矣将俟来哲
' g6 u$ F+ c* A0 u
4 Y3 `" K! e# ]' o/ [
+ e' i' p7 @/ G) m' \" z: l8 }9 Y" F

7 e9 m1 l; r- s& e6 _/ `7 p3 {" f
4 B# Q1 M) k6 K
' K! }5 O* S: W/ ]: E; I9 |: @" [4 V) Q3 K4 i6 A# A

. x) Y# l4 ]- \9 t: t8 U; B2 ?9 ~
% @& g' A! ]& b& ?2 h4 E9 U3 d6 \  i# q" I& w, ]

8 c; W! o2 M$ U8 }% c  钦定四库全书
" N, w& U4 N( V7 P( f( H% C  太乙金镜式经卷一
5 c4 f" g, c6 z0 l  唐 王希明 撰* ?% |' I9 l% r3 I) t2 K% v- E
  推上元积年     推太嵗所在* E8 Y/ o3 e; [8 a9 R2 d. t5 }
  推入六纪三元法   推太乙所在法0 ]6 r' _) V7 c$ i
  推天目所在法    推计神所在法
6 P/ f; l- G" v  推太嵗支合神法   推月计【缺】
7 c6 i/ |+ z- \( Y' s5 l" X  推六纪月建法    推太乙月计差法+ ]0 t4 L& j: S! n2 k) D
  推积月       推闰月( A# s) E$ g% z, h
  推月计太乙所在法  推天目所在法
' S0 l- E1 A5 J( t9 M  推计神所在法    推日计差法
$ _6 i0 s  V8 @# v  C: v# y  推积日幷法    推日计太乙所在法推日计天目所在法  推日计计神所在法
7 w; R  K1 d0 ]. g4 v3 q- i2 W/ u  d  推时计差法     推求冬至$ z. V) p7 x1 @" U2 @2 ^% |* b0 k
  推求次气法     推求加时法9 Q9 s# g& A7 c0 \
  推太乙冬夏至入纪  推冬至太乙时所在变行推夏至太乙加时所在变行
. o* {! f) Y; _) y5 W  推冬夏二至以后太乙所在法+ n. [, r6 D, K& S, V& Z
  推隂阳二遁时计天目法7 Z9 f, t- i, A# x5 k
  推隂阳二遁时计计神法9 x$ G7 f/ }6 x* e- z$ i" v6 N# a
  推时计太乙变卦法/ B; s; v# V, W% R: r1 b5 t5 m& E$ e
  推求阳遁太乙直使法1 R2 a( v1 z: ]8 {' E2 g5 U
  推求隂遁太乙直使法7 a9 h% N' y; x" p# D. ~+ ~  j
  推二十四气黄道日度所在立成法
( w5 H" f- ^1 _/ [  推黄道度数立成法
. Z7 m  B+ r3 n8 L  推列宿十二分野立成法# H3 |; O' Z, j; F$ o: O! T' @  }9 h
  推太乙当时法    推太乙命法& _0 M2 q9 W+ \# I9 c5 D3 R
  推太乙考时法    推八门用法
5 c+ ?0 m& _% `5 o" `  推冬至加时所直门法
2 t* V+ G$ S% k# S$ M: {6 L3 |2 n  推夏至加时所直门法
- A# c: ^! l# s; g. n; M  推八卦八门占嵗计法8 E1 j7 Z7 A. U) P3 a: C
  推上元积年
8 [/ ~% k% m+ f/ h8 r: y3 ~$ p  自上元以来嵗代绵逺纪法差殊虽设繁词备而靡用今从上元甲子到唐开元十五年甲子嵗通前计四万八百一筭臣按宋琨置元似童儿戯推求人纪之年下求不得日辰上求不得冬至自三百余年学者何多逮于淳风但效尤而已臣今别修甲子元四分厯法与太乙同元举而备用得上元甲子冬至引而下之齐距嵗计太乙行宫进不违于四分退不失于元纪自上元混沌甲子之嵗至今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一百九十三万七千二百八十一筭- J* H. R% @) a, Z7 u) U* u
  上考往古每年减一筭下检将来每年加一筭
* P2 }1 @! g# R+ b& L7 Q  推太嵗所在法5 O3 p6 u# X- c4 F2 l: q/ X# i& F
  置上元甲子积年以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以六十去之又不尽命甲子筭外即太嵗所在辰也* Y+ C) a5 H. s  {
  推入六纪三元法: l2 L4 Z# B7 n5 ~3 Y7 s/ T; W$ x
  置上元以来距所求积年以周纪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以纪法六十去之所得为纪数不尽为入纪年数也
4 m7 O) j+ I5 `$ H9 U  积太乙所在法1 h) a6 ]4 n5 {% \% B' Q) j
  推上元积年以周纪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以元法七十二去之又不尽以太乙小周法二十四除之又不尽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以来年数其宫数命起一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得太乙所在及入宫以来年数也, ?) ]" ^1 Q4 ?& b7 h1 D6 L% F
  推天目所在法
, w8 |* _( R% R" @2 Q8 b1 H$ ~  置上元积年以周纪法去之不尽以元法七十二去之又不尽以天目周法十八去之不满者命起武徳顺行十六神遇隂徳大武重留一筭外即天目所在) i* j. d! R8 \+ }5 |
  推计神所在法, n# z4 b9 e8 M9 V7 g9 J
  置积年以纪法六十去之不尽命起寅宫行十二辰筭外即计神所在也( S, }+ n: b+ C, C! p. d
  推太嵗支合神法
6 l# }7 f/ K6 Y  V; q  假令太嵗在子合神在丑行十二辰十二年一周天矣
* T, s- D! P* a4 H! j% k6 S) z  推六纪月建法
+ g* z% d% p# ]6 R+ g  一纪二甲仲辰甲子甲午二甲仲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一宫武徳为天目计神寅合神丑
! b6 R: t2 y' v5 I! x. ]  二纪二巳孟辰己已巳亥二纪孟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六宫地主为天目计神合神如上同
0 o( A8 V! _8 W' q& b$ X% P  三纪二甲季辰甲辰甲戌二甲季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一宫大炅为天目计神合神如上同
! B  S9 @3 a: h! a3 Q& }  四纪二巳仲辰已夘已酉二纪仲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六宫武徳为天目计神合神如上同
) J/ X0 H5 R- _% {; |  r, _- b  五纪二甲孟辰甲申甲寅二甲孟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一宫地主为天目计神合神如上同
/ R' s: B0 I( B5 f" E  六纪二巳季辰己丑己未二已季辰十一月建甲子太乙在六宫大炅为天目计神合神如上同8 j" x+ Q2 g/ s+ a$ L' L
  凡三十有六纪 三十年有三百六十个月是以甲子甲午同建太乙天目计神合神用式之法一同嵗计之法占騐逆顺其义亦等臣今为李淳风定时计五日六十时法以为月计五年六十个月三十年有三百六十个月若有闰月只以逐月节气时刻为正也3 i" u0 {4 c; B+ x- ^& x2 m
  推太乙月计差法: M) I& _  ?( \' ~* z
  章嵗六百五十七  章月八千七百二十六闰差二十秒二十七 周纪法三百六十
) F+ z+ k/ R9 {# f9 m  秒法二百0 D2 @6 ^' a2 ^6 s0 j+ G
  推积月1 }/ W/ @! w" ?9 M
  置积年所求年以章月乘之" a( Z6 F1 P5 P
  章嵗而一为积月不尽为闰余若有余月随数加之
" b- P. ^2 z  J# Q  推求闰月
. i) @+ q) o. x/ w4 T, V& u  置闰余每月加闰差及秒满法从闰余满章嵗则闰月所在或六百三十秒者以上无中气者详之
, s/ n* R  u( n8 q, S  推太乙月计所在
* Q6 ?1 x9 A4 i0 N  Y, O  置积月以周纪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以元法七十二去之又不尽以太乙小周法二十四去之不尽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月数命起一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月计太乙所在也( z8 |& I, k( ]  X
  推天目所在
. D4 j$ @3 U; E# Z6 [3 z2 m. t8 Y  置入月纪以天目周法十八去之不尽命起武徳顺行十六神遇隂徳大武重留一筭外即天目所在也8 `  q. C9 q2 z$ c6 {& B
  推计神所在
9 N/ I3 \0 s6 g+ d+ u2 z' c/ p' O5 P5 f  置积月以纪法去之不满者以周法十二去之不尽命起寅逆行十二辰筭外即计神所在也1 w: j/ C  n8 F6 Z/ @3 V
  推日计差法1 X# C: R, i* b7 h; h7 Y5 ]0 Z
  日法四十九   月法二千四百四十七防二十九   小余三十六 纪法六十推积月法+ j4 A) N1 K* G: X! s% ?9 d
  置积月以月法乘之日法而一为积日不尽为小余以纪法除积日不满为月余命甲子筭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经日辰及小余也 若更有余日随数加之求次月每月加二十九小余三十六各加法求之望筭如大厯非此所须也臣按梁武帝天监三年甲申帝召太史虞履乐茂言之今日太乙在八宫和徳为天目文昌将外宫迫灾轻无所畏也退谓人曰外宫迫为外人之迫也四十年后辰巳之年同于桓公大亨之嵗臣以日计太乙求之积至梁天监三年甲申嵗六月八日凡得七亿七百五十万一千六十一日以周纪法除之得一百九十六万五千二百八十不尽以二百六十一小纪法除之得四不尽二十一为入第五纪也
$ V' E! N5 G' _6 e2 v1 Y, g# M4 o! @) U- ?  推日计太乙所在
4 r5 E- e1 A1 A. W. x, |) Y  t6 }  置积日以周纪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者以元法七十二去之不尽以太乙小周法二十四去之又不尽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以来日数其宫数命起一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太乙所在也+ y& _$ r8 J- m2 f. L9 ~9 E
  推月计天目所在
3 f  A; T4 U: J) H9 b0 Q  置积月以元法七十二去之不尽以天目周法十八去之又不尽命起武徳顺行十六神遇隂徳大武重留一筭外即天目所在也$ }' S0 ?% z! o  r; N) p8 z
  推日计计神所在# v1 A: b6 @5 T! f
  置积日以纪法六十去之不尽者又以计神十二除之命起寅逆行十二辰筭外即计神所在也
5 I. ^' V( A( A# B+ \4 t  推时计差法( K2 P% {0 i5 Y+ r2 Q" Q. O7 \# N
  全数二十六万  【阙】千八百四十三
' Y& M, \: k$ U& t8 m. A7 [) X% I  气法三万三千一百九十三
; J$ v0 W# M' O6 Y  辰法三千六百八十二  小分十二分之也半辰法一千三百四十一 小分十二分之四半求冬至法! \; O( z. ?1 U" N  W. P" i. j3 ]
  置积年减一以余数乘之为气法而一得积日不尽为小余以纪法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大余起甲子筭外即天正冬至日辰也( G" t- o: Y% _  T
  求次气法% N0 _! x) v" x* P
  置天正冬至大小余每气加一十五日余七十三千五秒满二十四从小余一满气法从大余满纪法去之即次气大小余也; h1 y# M2 D/ `7 }3 ~* e5 S: w, g
  求加时法0 |/ T' q$ M) |
  先置半辰法之数一千三百四十一以十二小分之四半以夏至小余加之满法而一所得为辰数命甲子筭外则气应加时也不尽以三乘之辰法而一得数命为一辰中孟仲季数也8 m. m0 f7 v' m, N# `; r! o
  求太乙冬夏至入纪
/ r' a: e8 `4 @  阳遁太乙冬至起干隂遁太乙夏至起巽凡一百八十二日三万二千二百九十三分日之二万三十五为太乙变行, p& ~# [, d+ y1 v
  推冬至太乙加时变行
! b2 D( @5 A" a( K7 @8 K  臣希明按张良云太神变顺气为余今置上元所求年天正积日及小余先加半辰法以辰法除之得为加时辰数及置积日减一以十二乘之幷加时辰数为天正时实以周纪法去之不尽为入纪实置入纪实以太乙周法去之余者以三约之为宫数不尽为入宫时数命起第一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天正加时太乙所在宫也
4 ~3 S2 O2 L0 g, P( v+ e' V  推太乙夏至加时所在变行) z4 ?1 S) C2 U# b( z
  置天正积日及小余秒加阳遁一百八十二日三万二千二百九十三分日之二万三十五为小余秒满秒法从小余一不尽为秒其小余先加半辰法以辰法除之为加时辰数 乃置积日减一以十二乘之幷入加时辰数为夏至加时实亦以周纪除之不尽为入纪实置入纪实以太乙周法二十四去之不尽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时数命起一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则为隂遁太乙变行也
8 ?% x. c- K- G- {  推冬夏二至以后太乙所在法
- d5 e0 ~4 |( f) v  置冬夏二至以来幷今日所求日减一以十二乘之先加冬夏二至时数并今加所求时数为冬夏二至后时实以太乙周法二十四去之不尽者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时数阳遁命起一宫顺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太乙所在宫隂遁命起九宫行八宫三时一移不游中五筭外即隂遁太乙所在宫也
! v: }  n4 \' ?7 p1 [2 b' u  a  推隂阳二遁时计计神法0 L) ]2 W6 }# P0 l' R
  置时实各以十二去之余者阳遁命起寅行十二辰隂遁命起申十二辰各一时一移筭外即隂阳二遁计神所在也
. t/ G5 u. s4 J  推时计太乙变卦/ \7 ~, F% h3 m+ Z# ^# o& b
  经云太公约之其师旅所要以明军之吉凶张良与四皓等略定纪术阳遁太乙起干而顺行隂遁太乙起巽而行周旋八方理于八宫 八方八卦八八六十四也 六甲日时十二纪以主一卦 六甲六十日凡七百二十时五日计汉四十日为一月六十时以为一纪故积一十二一纪配扵一卦 自干毕震四十八纪从从巽终兑四十八纪 二纪相去有四卦一卦一十二纪故积四十八纪三纪一百八十时配于一气臣以为从冬至夏至有二百四十日二千八百八十时以纪法除之得四十八纪兼之隂遁得四十八纪兼之隂遁得四百八十日五千七百六十时九十六纪此谓六纪同在冬夏至也若随起百以四卦则有三十六纪此皆非【缺】得气也三纪一百八十时配于一气太公约之为二十四纪一卦一十二纪良与四皓等定为冬至十纪干有一十二纪甲子甲午各推异神神位皆同是以并之为六纪巽卦亦然故有十二纪也 五日六十时一移局格巽变为气用 变干巽十二纪因为六十四卦三十六纪以配一嵗二十四气而用之也
$ U0 M. B2 h8 Y  推求阳遁太乙直使法1 t- H  k! w& v7 j
  冬至起干六甲之日夜半在一宫 以干西北为一宫也 六巳之日夜半在六宫以兑西方为六宫也 顺歴干坎艮震四卦八宫顺行四卦八宫之地是以不居中五也 凡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太乙变行一卦主一节四节之日故为此数太乙变顺行以为
8 b: }+ a2 G! A! P1 L/ d  行 干一纪 纪者礼也以六十时为一纪也 二甲仲辰冬至六日 甲子甲午为二甲仲辰 夜半甲子太乙直使在一宫歴五日六十时三时一移顺行八宫不居中五 五日六十时一移宫便行八宫不游中五为数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宫也 天目直使在武徳一时一移左行十六神乾坤二宫二时一移宫干为天门坤为人门吉凶之主天目鬼星之使至于此门施法奉令故二时一移 计神直使在寅右行十二辰干一纪二甲仲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一宫武徳为天目计神寅干二纪二巳孟辰夜半甲子太乙在六宫地主为天目计神寅干三纪二甲季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一宫大炅为天目计神寅干四纪二已仲辰夜半甲子太乙在六宫武徳为天目计神寅干五纪二甲孟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一宫地主为天目计神寅干六纪二巳季辰夜半甲子太乙在六宫大炅为天目计神寅. r9 ^! R! m% k1 a
  求隂遁太乙直使之法
% e3 m1 K9 D) u: g6 {! i3 ]5 x6 t  夏至起巽六甲之日夜半在九宫 以巽东南为九宫也 六已之日夜半在四宫 以震东方为四宫 歴巽离坤兑四卦八宫 行四卦八宫之地不游中五也 凡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太乙变行 太乙变行以临行也 巽一纪二甲仲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九宫吕申为天目计神申巽二纪二巳孟辰夜半甲子太乙在四宫大威为天目计神申巽三纪二甲季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九宫隂徳为天目计神申巽四纪二已仲辰夜半甲子在四宫吕申为天目计神申巽五纪二甲孟辰夜半甲子太乙在九宫大威为天目计神申巽六纪二巳季辰夜半甲子太乙在四宫隂徳为天目计神申臣希明推此隂阳二遁定六纪之法并是张良所定之日法有定准气无盈缩维以为常今更考较筭术度气深浅然后推之以定宫次庶合深旨 按张良时计六纪云二纪季辰冬至之日夜半甲子干六宫纪太乙在六宫大炅为天目者乘气而行则合冬至气应太乙方在一宫武徳天目岂有才入天正以行五纪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太乙小雪气内太乙甲巳变行或在立冬气终已经之纪则变化无复纪纲又云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若此则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中分言之若气应则早晚或未之定臣今但以冬至气应则太乙变行亦不分阳日隂日孟仲季辰以此为元又自干毕震三十六纪计日而言始行一百八十日犹有二日八分日之五即却用干之初纪至于气变入幽行以司鬼事若气应早晚断在临时夏至以后变顺为从巽终兑唯前冬至以下十精! M" t* l' \: {: d$ w, A: D
  命甲巳仲孟季等悉皆仿此9 _% }! d, q( v5 [( q/ [/ d7 b
  帝问曰张良与四皓有所未通乎荅曰是何言欤张良所言己未日冬至入干之六纪者谓上元之时甲已仲辰冬至在干之一纪若至己未望初甲子巳在干之六纪此则相望而言凡设法规矩事合如此非诸冬至皆类于斯也且四计之中时计尤要失之毫髪将何敢用臣以开元十八年三月二十日于含元殿帝问太+ J6 T6 K5 _- t# \5 G; e( Q# y
  乙神騐岂有错谬误吉凶之应騐乎
3 d  J3 n" V. y7 d& O: g# z) G) D; s1 c  推二十四气黄道日度所在立成法5 I2 K3 Z' Z3 c8 q1 Y0 R- a, e
  冬至斗九度  小寒斗二十四  大寒女八: p. O% K' d- V1 d; t9 Z$ j
  立春危二   雨水室一    惊蛰室一
+ C/ m$ @8 q; X/ U; O  春分奎四   清明娄二    谷雨胃四
" w4 y2 Y+ \4 x5 O, {  立夏昴四   小满毕八    芒种参六夏至井一   小暑井二十七  大暑栁八
3 \- I) q9 o& C+ S; B$ S  立秋张三   处暑翼一    白露翼十六
& x" S6 c" F( x- w: n  秋分轸十三  寒露角九    霜降氐二
$ T' X  j: y& }) E2 q  立冬房一   小雪尾六    大雪箕三+ s$ ?* [% Z& I* k
  推黄道数立成
# ]9 z7 L( z: O8 ?  北方
4 M, e7 f2 N' U7 e) T7 B8 `. ^  斗二十四 牛七 女十一半 虚【二十五分半四分度之一】危十八  室十七 壁十
. _" x; Q; ~5 r7 u7 C  西方- U7 s2 |" X3 S, s# ^9 w
  奎十七半 娄十三 胃十四半 昻十一 毕十六觜一  参九% {& R8 e8 E& [* s: z" G# c
  南方
0 O% {; w+ l8 N/ @0 d2 I  井三十 鬼三 栁十四 星七 张十九 翼十九轸十八半5 V$ d1 m6 o3 `
  东方
& e/ u- L) Z( \! {! N2 s  角十三 亢九 氐十六 房五 心五 尾十七箕十半0 v) i( M2 B# B
  推列宿十二分野立成3 \' t1 {0 `: i5 y
  斗牛主吴越属州交州丑 女虚危主齐属青州子( `- Z8 d& Y4 r
  室壁主卫属幷州亥    奎娄主鲁属徐州戍胃毕主赵属兾州酉   觜参主晋属益州申
4 _6 n1 p  F% m6 B  井鬼主秦属雍州未    栁星张主周属三河午, {# i* H8 m5 `6 S% {
  翼轸主楚属荆州巳    角亢主郑属兖州辰氐房心主宋属豫州夘   尾箕主燕属幽州寅右十二分野筭日在河宿计属何辰以时加位立贵前后以论将之吉防& Z0 l; k; [: ^" _$ t9 D2 f
  推太乙当时法7 _+ o3 h' W; p: F- i
  筭二至以后日度所在加时位 加于时支也 明太乙天目类时计终法立五将式之天乙朝暮治神甲日朝治小吉暮治大吉戊庚日反是! J  Q9 A/ A! `+ ?0 _4 D# l4 q
  己日朝治神后暮治送乙日反是0 U0 T3 z2 L9 E& h& x
  丁日朝治登明暮治从魁丙日反是9 J; I% x0 A2 ^
  癸日朝治太乙暮治太冲壬日反是  U4 t4 ^; G7 _: A
  六辛之日朝治功曹暮治胜光- ~: F2 e$ n6 Y+ p# c
  不理魁罡二辰 戍为天狱辰为天庭 非贵所居也老将所在以宰杀推吉凶
7 f, w. s2 Q8 r  天乙贵神土主贵人接引升进王相吉囚死防前一螣蛇火主惊恐战鬬凶
6 ~3 ]1 Z* r3 \7 H1 o" A  前二朱雀火主文书口舌衣物凶0 G" S. l( N* L% N- I2 A
  前三六合木主凡事和合婚姻吉
9 B9 F( q0 ]7 k! i8 T  前四勾陈土主勾留战鬭凶2 V: T0 L4 z8 L/ c+ @0 p
  前五青龙木主迁官钱财婚姻吉- l. Q8 K- p8 u: `
  后一天后水主蔽匿妇人淫乱事  E9 k1 n7 b8 T% e( w! o: a
  后二太隂金主隂人掌事吉4 ]* M  l1 Y/ a9 ?3 B
  后三武水主盗贼亡失财物凶
. i" e0 c" F2 w4 w4 Y# D  后四太常土主财物金玉酒食吉
! o$ c1 R' F2 n5 E/ v  后五白虎金主死亡哭泣兵刃道路凶0 X. ?  t- x7 q- A( W' b. V
  后六天空土主万物欺殆奴婢欺诈凶
. i$ s8 }" q& h. {" d" U, y  臣希明以为筭术时计立五将亦未能决定大小将之吉凶更以日度加时因歩六壬式知天乙成败之分其主客诸将在此吉神下者吉若在凶神下凶若门具将发遇吉神则大吉若门杜闭塞凶神则先吉后凶若门杜闭塞遇吉神守固大利也  {' m$ j  z& u9 z& U
  假十月五日庚申时加戊寅入立冬气六隂遁曰入第六纪壬子元二十七局太乙在九宫大武为天目午为计神巳为合神主筭得二十九主大将在九宫主参将在七宫以计神加和徳宫天目下临髙丛卯客筭得单四客大将在四宫参将在二宫因歩天乙式立冬六日日在心宿加寅庚日天乙朝治大吉太乙在青龙下主大将在青龙下主参将在太常下客大将在六合下客参将在天定下以此观之诸将吉凶定矣虽防有差未可近而取之
% l. {" x: ]8 b9 V; Z; r3 Q  推太乙命法
" p1 A2 J- h2 a3 k/ \  天子命在天乙    皇后命在天后
+ s1 d% y  \2 V" @- ~" q  公侯命在太常    将军命在勾陈6 z4 [( d4 D% }- }
  九牧命在螣蛇    常侍命在天空
. E& v7 T* a: I' [4 \  二千石命在青龙   大夫吏士命在朱雀庶人命在行年
8 w: _( B) d3 K6 y; o8 N3 M- g0 B  推太公考时法7 \3 }3 l/ H* c, _9 g
  右太乙左天目 假令太乙在一宫天目临在三宫是右太乙左天目隂阳和顺上下无掩撃迫囚闗格对并不相四【缺】郭固杜又不提挟太乙不在阳絶之地神将独立吉道清虗 吉道谓开休生三门是也清虗谓门无凶恶之神也 则三门具五将发利以行兵又合命王相挟和 假令天子命于天乙临在旺相之郷上下相生故曰合也门与命上天乙直使前三五后二四合者大吉9 K' Y% N- ^8 n# O4 j
  推八门用法6 ^- g: p: p% p( F1 s. H8 @
  张良云阳遁冬至甲日夜半甲子以后开门直使 丙日日中甲午以后生门直使 己日夜半甲子以后惊门直使 辛日日中甲午以后休门直使三十时移门隂遁夏至甲日夜半甲子以后杜门直使 丙日日# f& \; y) x7 c' i
  中甲午以后死门直使 己日夜半甲子以后伤门直使 辛日日中甲午以后景门直使三十时一移门也常以直门加太乙及主客大将随数而行太乙三时
  X' m$ N/ h5 c* q; p  一移大将一时一移也臣今太乙冬至夏至初临之时门则随数起时尽则移不拘其甲丙己辛日也 阳遁四门开生惊休 隂遁四门杜死伤景' X9 Q; D8 c9 _
  推冬至加时所直门法
. Z5 p; `* C) s- ]  臣希明今置天正时实以二百四十去之不尽以一百二十去之不尽以三十约之为门数命起开门以次而行即天正冬至加时所直门也, W. t/ ?* j: ~* I
  推夏至加时所直门法
( q4 \0 r$ B1 T4 O5 |. |& Z  置夏至时实以一百二十去之不尽者以三十约之为
2 s: {/ s2 a( v4 n1 V" }  门数【阙】     而行之即夏至加时所直门也
  t% j& L1 P/ I$ `1 z" Q- v% W0 |  推八门占嵗计法9 a: O# R! ^; O  @  `# I
  李淳风云常以开门加太乙即太乙之八门也又以开门加主大将即主大将之八门也又以开门加客大将即客大将之八门也又以开门加定计大将即定计大将八门也本是太公考嵗计定八门立五将也又云客主八门与太乙八门开休生合者大利太乙天目在主客三门下者闭塞不通今云客主八门与太乙八门开休生三门合者大利 臣今别立新术置上元甲子以来距所求积年求嵗计八门以大游纪法七百二十去之不尽以三分纪法二百四十除之余以三十约之为直门数不尽即直门所入年命起开门以次休生门左行八门周而复始 假令今开元十二年甲子即开门为直使至三十一年甲午嵗即休门为直使他皆仿此
& {( b- V. D4 C. ~3 f, q/ g) C4 N; v) D+ X: C# o6 ~3 i$ h

( F5 S9 i. \1 g7 O! _
* Z' R8 @5 d! I  e! E" B3 [8 v3 v; y! [% p4 Q- E7 V
$ M  a$ {1 W. I7 G. s' |9 r# m

5 L( Q1 ]+ h) q. z/ [9 M: z( N3 Q' h, E; J
7 I) l6 u" @  K+ ]- X
# C( P  J$ N/ F, l$ _
' X, ?2 D2 F2 W! g8 ~
' F2 l) p: b9 t- g3 Z5 U; W

, N3 b# J1 H9 V8 ?- ~. L  太乙金镜式经巻一  }6 e4 c( J& P8 }3 y% j
  钦定四库全书) P7 R. T+ v% p# O6 Z- z: s+ c
  太乙金镜式经卷二) d* n2 ^8 q4 G6 ^' M4 b
  唐 王希明 撰- J, Q- |5 Y. j  F) w
  推太乙所在法    推五将所主法4 v4 f) Y1 m) @# [8 o2 w
  推九宫所主法    推八门所主法; H0 ]) l2 Q) D; ?  s5 Q( }' J9 ]1 m! `
  推十六神所主法   推太乙式仪法
+ c3 q5 H  w, b  推太乙运式法    推太乙用式不同法6 Q9 x% H1 e5 p- ?  u: m$ o
  推隂阳和不和    推帝王年纪: W3 o" ?  m- \: h* N
  推太乙所在法' t( z- W# d* Z5 X8 m
  传曰太乙者天帝之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之国也常考之顺行八宫不游中五三年徙一宫第一年治天齐日月星辰使七曜无差其度以明天道所临之分承天道而行则获治天之考第二年治地调四气八风能使风雨不其以明地道所临之分无兴土木之功役人民妨稼穑则获治地之考 第三年治民使君臣父子长防无失其序以明人道所临之分进忠良察狱讼恤孤寡则获治人之考古太乙考治天下若无道之国失礼之君恃干戈恣侵伐则兵灾水旱饥馑流亡以行其罚若守道安民戢兵禁暴则五纬不愆度四民无失业故经云太乙所临之国有道则昌无道则殃乐产云能使日月无光五纬孛现山崩地震川涌河竭者也
* m9 Z- Y+ }# {) j. ]* f9 w" {  推五将所主法
7 @, f! d' H0 s' k- }! u( u3 n  五将者太乙监将幷上下二目主客大小将也监将者东方嵗星之精受木徳之正气王在春三月 上目者南方荧惑之精受火徳之正气在天为阳号始击将属客王在夏三月 下目者中宫镇星之精受土徳之正气在地为隂号文昌将属主王在四季 客大将者北方辰星之精受水徳之正气主兵革王在冬三月 主大将者西方太白之精受金徳之正气主战鬬王在秋三月又五将各应五方随四时各有休王经云主客两阵相当乘生气者胜乘死气者败 假令八月攻东方以太蔟为始击将乘生气也大胜若髙丛为始击将乘死气也大负他仿此 嵗计者嵗星之使也谓计嵗月日时之事也 是故圣人则而象之创法而制局太乙为人君二目法辅相五将定主客八门分胜负运沉机扵罇爼之间突雄略扵帏幄之内盖王佐之要道也- \/ C# t1 c% u
  推九宫所主法
4 \0 F+ I* S* r& L' j" ?  昔燧人氏仰观北极而定方包牺氏因画八卦帝宣受命使大挠造甲子容成以造厯数八卦九宫之防自此兴焉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以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此为不易之常道也 黄帝又命风后为太乙式九宫皆差一位自晋以前莫详所以推郭璞曜灵经云地缺东南宫数多者不出于九故差九以填之乐产曰太乙寄理以明人事后王得之以统一天下所以差一宫以就干位王希明曰太乙统人事以知未米之道故圣人特差一宫以明先知之义也一宫在干主兾州并州若文昌将闗囚必有迫脇君父之象矣 二宫在离主荆州若太乙临之君诛大臣将相矣 三宫在艮主青州若始撃临之嬖宠进中宫兵起 四宫在震主徐州若始击临之主西戎来侵 六宫在兑主雍州若客大将临之南楚来侵 七宫在坤主梁益州若主天将临之梁益二州兵起 八宫在坎主兖州若太乙临之臣欺君也 九宫在巽主州若客大将临之幽兾二州来侵/ U2 |. G: i" ~+ i2 l9 ~+ s
  张良经云八三四九为阳二七六一为隂一宫为纯阳九宫为纯隂五月一隂生至戌月单阳亥月絶隂戌亥在一宫之地故曰絶阳十一月一阳生至辰月单隂巳月纯阳辰巳在九宫之地故曰絶隂凡六四为絶气二午八子冬夏之至位隂阳交易之地故曰絶气凡至阳絶之气与事皆凶也
% \! H% I/ k9 y/ M  推八门所主法+ N3 A/ D+ c% i- J8 p
  女云天有八门以通八风也地有八方以应八卦之纲纪四时主于万物者也开门直干位在西北主开向通达休直坎位正北主休息安居生门直艮位东北主生育万物伤门直震位正东主疾病灾殃杜门直巽位东南主闭塞不通景门直离正位南主鬼怪亡遗惊恐奔走死门直坤位在西南主死丧埋惊门直兑位正西主惊恐奔走开休生三门大吉景门小吉惊门小凶死伤杜大凶八莭八门各主王四十五日遇王以战胜吉不王凶
3 w# V+ g+ U7 S9 R, A0 h1 _( m4 e  推十六神所主法
. |4 Y# X, D& b. f3 x9 N! A, ~4 s  尔雅云四时和为玉烛律厯志曰太极运三辰五星于天元气转三五流行于下地也, n5 A( J! S+ d% e' t
  子神曰地主建子之月阳气初发万物隂生故曰地主也
  j% c9 V% ~/ t- ?  丑神曰阳徳建丑之月二阳用事布育万物故曰阳徳也
* J' V7 r3 ?1 a+ N) M6 Z0 [  艮神曰和徳冬春将交隂阳气合羣物方生故曰和徳也
; b6 j4 Z" k7 {  寅神曰吕申建寅之月阳气大申草木甲拆故曰吕申也
! g! e2 ~6 R) \, k  夘神曰髙丛建夘之月万物皆出自地丛生故曰髙丛也
1 a/ o- u4 e$ v) A  辰神曰太阳建辰之月雷出震势阳气大盛故曰太阳也  S  r/ v4 S: z  a; m6 Y
  巽神曰太炅春夏将交盛暑方至阳气炎酷故曰太炅巳神曰太神建巳之月少隂用事隂阳不测故曰太神午神曰大威建午之月阳附隂生刑暴始行故曰大威也
9 R- \+ C/ h/ `6 n  未神曰天道建未之月火能生土土王于未故曰天道也
+ b4 A. d: ?! P! M1 F9 C8 M  坤神曰大武夏秋将交隂气施令杀伤万物故曰大武申神曰武徳建申之月万物欲死荠麦将生故曰武徳也# L  ]7 v. K3 T1 D7 U
  酉神曰太蔟建酉之月万物皆成有大品蔟故曰太蔟也
1 c4 M$ X* X) m, c# }& S  戌神曰隂主建戌之月阳气不长隂气用事故曰隂主也2 H8 }4 `7 V3 i- v% J
  干神曰隂徳秋冬将交隂前生阳大有其情故曰隂徳也+ d5 \0 I& F( c" F9 M
  亥神曰大义建亥之月万物懐垢羣阳欲尽故曰大义+ j) y0 N  I( P! f
  推太乙式仪法
. n/ s* X& q: @  f3 H! G6 q  黄帝受命龙马负图而出河因体其象而制太乙式体有三重上青法天下黄法地中体象人即天地人三才悉备天有十二辰地有十二次四维八门九宫十二神咸有象焉$ y5 x  y! U& U  l# a: [3 X' J
  推太乙运式法
; R4 k0 q8 P) B- d7 O* Z6 |# j7 b  经云运式之仪有八一详太嵗所在欲求计神故先详之第二详太乙所在宫以立监将 第三详何神为天目以置文昌始击诸神也 第四详何神为计神以知主客计 第五详何神为始击以计神加和徳宫求文昌所临宫以艮为鬼门方求幽冥吉凶故加和徳而计之 第六视天地二目各在何所求主客之筭 第七详置筭之数以定主客大将之宫 第八论主客置筭若得十置一若得二十四弃二十置四余皆以例而推之各视天目所在宫而行筭若天目在正宫则按本数若天目间神则加一数而行筭至太乙宫止矣
8 r! [$ s) s  P6 F/ F  假令太乙在九宫大义为天目后大义一筭地主八筭和徳三髙丛四计得十六余仿此5 m$ W/ R& M' a; ^6 ^: k! s% @* J4 ~
  推太乙用式不同法
3 `0 T# O. ]& I/ S2 |" p- Y  礼设尊卑易陈贵贱臣行君道则政悖子行父道则义乖故用式之道事各不同洪范曰洪者大也范者法也言天地之大法也2 [% Y& A- ^1 M# C& `; k$ e
  王省维嵗
* }- l1 Q" z  c1 \  王所有嵗兼总羣吏如嵗兼四时也
3 P' C7 T" F( @! f- p1 A4 k2 A  卿士惟月& H+ `0 |+ L+ O' a3 E
  卿士各有所掌如月之有别也
! F4 ^7 ]5 x( X; e; r! b  师尹惟日
) A' Q% g, N- @  象正官之吏分治其职如嵗有日也
# l# r7 }/ s$ H, V0 B" T" d* A  嵗月日时无易各顺其常故王者用嵗计卿士惟月计师尹惟日计故时通上下则上自天子下及庶士时通用也& j" E  I8 s! t8 ?
  推隂阳和不和/ c0 Q( L6 _. j. Q8 l3 d
  张良经曰隂阳和不和者谓太乙及上下二目就筭数以相配下目立正宫为阳立间神为隂立阳筭得竒为重阳立隂筭得偶为重隂则不和上目所临阳宫筭得重阳为重临正二宫筭得竒也临隂宫筭得隂为重隂为临间神筭得偶也若在阳筭得偶隂筭得竒为隂阳和和则吉筭十一十三十七十九三十一三十三三十七三十九为阳数目临为重阳筭中隂阳若筭得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为隂皆不和也太乙在阳宫筭得竒者为重阳之数八三四九为阳宫太乙隂宫筭得偶者为重隂之数二七六一为隂宫皆不和若太乙在隂宫阳竒筭得偶数者为隂阳和也王希明曰三九寅辰为纯阳二八巳丑为杂阳二十六未亥为纯隂七一戌申为杂隂三十三三十九为重阳二十二二十六为重隂二十四二十八为杂隂十三十九三十一三十七为杂阳皆以次凶尤甚太乙天目在隂位筭得纯隂在阳位筭得纯阳为内外有谋在纯者胜太乙天目在隂位筭得重阳为内有谋若筭得十四十八三十三为上和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二为次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四三十八为下和若太乙天目立隂阳位而筭阳多者利为客隂多者利为主更须考其深浅以明胜负也( y  c2 Q7 t3 \/ }
  推帝王年纪法6 }7 w3 x! H5 l, v0 E
  臣希明自周厉王三十七年甲子为上元至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嵗通计积一千五百六十一年矣
$ ^# N, u; a+ T5 v4 l: b9 |4 D$ v  周厉王三十七年甲子入第一纪
" I7 b0 C0 U  `6 y  周幽王五年甲子入第二纪
- C9 X, ?& Y. t7 x0 E( y: q# d  周恵王二十一年甲子入第三纪2 j8 f, U5 p3 q4 U6 N: n# J2 X
  周桓王三年甲子入第四纪
3 I4 X$ W$ }9 a( p* I: {  ?  周定王十年甲子入第五纪
4 H& V% d" d6 j# Q. K  周景王八年甲子入第六纪
) i( H  b2 g* M; q( }7 @5 b  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入第一纪
. `( J, h$ p: L- m% y- T; k, G  周威烈王九年甲子入第二纪
; x4 K5 R% G  `; d% I6 M. A8 ~  周显王十二年甲子入第三纪
- Q1 r' j/ x  ^9 {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入第四纪
8 \6 o& u6 ?5 L% \1 Z  秦始皇十年甲子入第五纪. t; @5 S2 s1 D1 |& [# G$ O
  汉文帝三年甲子入第六纪8 Z, t6 y# S* ~+ d
  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入第一纪1 m7 o- }/ o+ T8 `$ H8 d- ^
  汉宣帝五鳯元年甲子入第二纪# V- m8 n" p( R9 x& P7 b2 ^
  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入第三纪. @, h3 I% N  V- W# Z% h2 y
  汉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入第四纪
9 ?  ?- X: k# p) D  汉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入第五纪1 ]# _2 W& w6 G4 z5 `
  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入第六纪
; {/ v: @+ x5 k6 z" q- ^2 i  魏齐王正始五年甲子入第一纪# l8 \* R6 f3 P
  晋恵帝永兴元年甲子入第二纪
) g* K+ [% S$ s; ~) j  晋哀帝兴宁二年甲子入第三纪" d3 P! m2 Y/ w% _4 |' R( `. {
  后魏太武元年甲子入第四纪
- B( M+ _9 o- W1 X  后魏太和八年甲子入第五纪/ F2 h" W2 }: w9 H: s3 a
  西魏太武文统十年甲子入第六纪
/ g( |# y4 r& s% x  隋文帝仁夀四年甲子入第一纪
$ l& h. T1 U2 G9 w* g  大唐髙祖龙四年甲子入第二纪
1 f# k5 |2 x  f( i2 Z  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入第三纪* F6 H5 F, b& k- D9 t, {, ]

( I& a/ y# c& ^( h. t& g4 |& y  o9 [* P! x

4 }, [( e" i! Z% o3 T
/ N+ u$ J( M& [1 p% {+ B, ]/ l, }/ R1 @. |! E6 ^3 ^4 D) t

2 T0 [/ P& F1 c% D$ _
1 a2 G% l2 z2 s$ R( j  太乙金镜式经卷二
2 d% f- R7 z6 R4 l  钦定四库全书
* ^6 j7 H) m( C3 o: {' n. n4 t  太乙金镜式经卷三0 x! @% ~% j6 N
  唐 王希明 撰+ f% Y/ y5 X# _% e
  推掩法   推击法   推迫法
9 g, t! S" `9 u" ]* y  _  推囚法   推闗法   推格法
3 r( P* S/ e+ y0 @' S& c  推对法   推四郭固法 推四郭杜法推执提法  推提挟法7 a" b+ \# @1 W7 l
  推太乙三门五将立成法! ]+ C; Y- L/ l  q
  推五子元积年立成法   推阳局立成法推隂局立成法" O0 `( J3 l, r6 Z( ]1 o. H$ @. ]
  推掩法
/ g/ A- q& W+ p9 n, [) g  ~, ?  经曰始击将临太乙宫谓之掩嵗计遇之王纲失序臣张君弱宜修徳以禳之盖掩袭刼杀之义若掩太乙在阳絶之地君凶隂絶之地臣诛掩主大将主人筭和吉不和凶参击之胜. n9 d8 a! |& f. ], J8 `) S
  推撃法
& t7 x" [% m4 D" P  经曰太乙所在宫客目在太乙前一辰为前击在太乙后一辰为后撃在太乙前一宫为外宫击在太乙后一宫为内宫撃所为撃者臣凌君卑凌尊下凌上僭也嵗计遇之将相相伐之义也
" C* P$ B& L: A- x% U' h0 W0 q  推迫法. ]; z2 t5 C) h1 T* b6 t+ t
  经曰前为外迫后为内迫为上下二目主客大小四将在太乙左右为迫王希明曰上目无迫若下目在太乙前一辰为外辰迫在后一辰为内辰迫在太乙前一宫为外宫迫后一宫为内宫迫宫迫灾防缓辰迫灾急疾嵗计遇迫人君慎之
6 U) }/ l6 a( ^- o. _( q  z  推囚法
( a1 V, {7 S5 W  经曰囚者簒戮之义也若文昌将并主客大小四将俱与太乙同宫总名曰囚若在阳气絶气之地大凶若在絶阳絶隂之地自败臣受诛若诸将与太乙同宫或近大将谋在同类近参将谋在内也筭和者利筭不和者谋不成也
. p  J5 B6 V6 h8 J, f5 T' r. H: s  推闗法8 G# ?5 w/ c" n  k2 Q% s2 N
  经曰客主大小将目相宫齐为闗王希明曰闗之为义但将相怕忌之事不及于君也主客大小将同宫数齐皆为闗日
# ]; _0 Y5 c. r, k4 t, T  推格法/ r+ T2 }! K7 ]+ Y3 y+ L: F
  经曰客目大小将与太乙对宫为格言政事上下格也若在阳絶之地又与嵗计遇格不利有为所格者格易之义也若格太乙者盗侮其君主客筭不和者必败( ?3 C1 x) L1 D, B) |1 z- {
  推对法2 U8 \2 n+ d( }2 E2 g5 ^( v) i9 n
  经曰下目文昌将与太乙冲而相当者为对若下目相对之时皆为大臣懐二心君逐良将凶奸生下臣欺上
+ T+ U9 b* l: `. k+ |3 v/ A  推四郭固法
- i7 x& x2 b" V3 h  经曰四郭固者文昌将囚大乙宫至大将参将又相闗或客目临之或客大小将相闗皆四郭固也主人胜固者凭胜不利先起四郭之固嵗计遇之主簒废之祸利以修徳禳之也
( e  Q! C" [# i" l  k3 t. Z8 {  郭杜法5 P  Z) `. O+ p, y
  经曰四郭杜者为客参将与文昌将并主大将与客大将并兼之掩迫关格提挟以出兵为闭杜不通及谋诸事不成嵗计遇之无大祸也
7 c7 ?, I! O1 g$ c: G  推执提法
$ `9 }/ y: S7 ?8 D" N) r& f7 d& H  经曰执提者为开生二门合冲皆为不利名为执提对为提格嵗计遇之不可举事 所谓开生二门合冲者假令开门为直事不可与开门合冲生门为直事不可与生门合冲大凶 伍子胥曰三门皆不可与太乙相冲
$ v: W* i  V( g- P& `' P  推提挟法
& k. t$ i" f/ g, o6 ~  李淳风云客主两将或一将而共太乙挟客主目或大小将扵正宫者为提挟若客主二目临问神客主二将共太乙挟二目扵间神谓之挟闭主人虽见提挟而在内犹可战 自一至四为内宫 若囚死在阳絶气者虽在外亦凶 客虽提挟而在外犹可战 自九至六为外宫 若在囚死及阳絶之地者虽在内亦凶嵗计遇提挟凶客主有内外迫者不利先起张良云  `! W1 z! t+ ~, \# u
  客目大将参将挟主目客胜挟太乙先胜后败主计目囚迫太乙客胜
7 u6 _1 h! z4 R# o  太乙三门五将立成胜败钤  u: R7 C/ r+ b
  天目 太乙一宫 太乙二宫 太乙三宫 太乙四宫太乙六宫 太乙七宫 太乙八宫 太乙九宫
7 |  o) Q3 O  n  武徳 参将囚  大将囚  门具将发 大将迫【天目内迫 天目外迫大将迫  参将内迫】 大将迫 参将囚主人小败 主人小胜 客大胜 主人小胜主人小胜 主人胜  主小胜 主小败0 J8 }- y: g% o3 H% f) h$ A
  太蔟 天目内迫 门具将发 【八门杜 天目格先起败 参将囚】大将囚  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 大将迫【小将迫主人胜】  客大胜  主人胜 主人胜主人胜  客大胜  客大胜 主小胜
9 k$ w* y5 ~& N9 J  y: W  隂主 【天目囚迫大将囚】 门具将发 参将囚 大小将迫门杜外迫 门具将发 大将格 门具将发主小胜  客大胜  客大胜 主人胜主人胜  客大胜  主人胜 客大胜
6 m1 ]. J4 P6 V' k) ]+ }9 F  隂徳 闗囚   门杜   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天目外格大将格】 门囚   大将天目 天目格主胜   客败   客大胜 主胜' i) o* r, ?; F* M8 r8 Y
  【主胜内外迫先起】     主人败
: |8 k. I6 l* r, x1 R6 I6 b  大义 天目外迫 杜门   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大将格  大将囚  天目内迫 门具将发主人胜  主人胜  客大胜  客大胜主人小胜 客小胜  【败大小将迫客大】 客大胜+ _% s5 r% h6 K# [* s, x
  地主 天目外迫 天目格  门具将发 天目内迫门杜   门具将发 天目囚  八门杜主人小胜 【败小将囚客小】  客大胜 【胜大小将迫客大】主人胜  先胜后负 【败大将门囚主人小】 主人胜
# ?4 F5 {' P1 E& _( E! c  阳徳 门具将发 大将外迫 天目内迫 大将囚大将囚  天目外迫 参将囚 门具将发客大胜  客小胜  【小将囚客小胜】 主小胜客小胜  【大将迫主 胜】  主胜  客大【缺】
( |0 e0 u! _0 a9 [  和徳 大将闗囚 门具将发 天目囚 天目内迫八门杜  门具将发 天目外迫 门具将发主大胜  客胜   【大将闗囚主人胜】 先起败【大小将囚主人大胜】 客胜   客败  客大胜
3 B8 _" x) X) v' a: F/ ^) \! Y  吕申 大将格客 大将闗囚 天目外迫 门具将发大将闗囚 大将外迫 八门杜 先胜后败主人胜  【大小将迫 大将囚客大败  主人胜】 客大胜主人小胜 主小胜  先起败
7 L* j( v2 k# l% L8 D" [  髙丛 大将外迫 门具将发 天目外迫 【天目囚大将闗天目格参将囚】  八门杜  门具将发 天目内迫客大胜  主小胜  主人胜 客小胜【客先起后败】  客大胜  客大胜 【大小将迫客败】& B* l& c, {% @
  太阳 【八门杜主 胜】  门具将发 大将外迫 大小将发门具将发 小将闗囚 小将闗囚 【天目内迫小将格客败不利先起】 客大胜  主小胜 客大胜客大胜  主小胜  客小败 主胜' \# p8 D. r3 S/ @$ b
  大炅 天目格  天目内迫 大将闗囚 天目外迫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 八门杜 天目闗囚【大小将发 大小将囚主人胜  客大败】 主人胜 【大将格客败】客大胜  客大胜  不利先起 【大将闗囚主胜客败】
; F) D. E4 a0 |: N! g5 r, L" c  大神 大小将迫 天目外迫 八门杜 大小将闗大将外迫 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 天目外迫主胜客败 【大小将发主人胜】 不利先起 囚主小胜主人胜  客大胜  客大胜 【大将外迫主人胜】3 m2 H, ~3 F0 n7 @0 A
  大威 八门杜  天目大将闗    大将外迫门具将发 门具将发 天目内迫 先起败囚主胜客败 主胜   客大胜 主大胜主大胜  主人小胜 【大将格主大胜】- k7 w9 V- h7 r) Q0 G7 q& m  }
  天道 门具将发 天目外迫 大将囚 大将格门具将发 天目内迫 八门杜 参将囚客大胜  主人胜  客胜  客大胜主人小胜 参将格  利先起 客胜& `$ _6 w. P* \
  大武 门具将发 天目外迫 天目格 八门杜天目囚  门具将发 大将囚 客大胜【大将格主人胜】  客小胜  先起败 【大小将迫主大胜大小将囚客大败】 客大胜  主小胜) O' `: `7 G# N! q. v
  阳局天目地目计神主客大小将立成
1 f6 a# o2 b- W* C7 O- q/ [  五子元 太乙 天目 主筭 大将 参将- F5 e: w( n; E8 c
  客目 客筭 大将 参将 计神, F1 v' t$ L+ t! B2 U$ c6 p
  子 一 一干 武徳 七【单阳不和】 七坤 一干【囚】大武 十三【不和】  三艮   九 【格巽】  寅* x1 E# k4 n, E- k) Z7 v
  丑 二 一 太蔟 六   隂主 一   丑寅 三 一 隂主 一   大义 四十  子夘 四 二 隂徳 二十五 阳徳 十七  亥辰 五 二 隂徳 二十五 吕申 十四  戌巳 六 二 大义 二十五 太阳 十   酉七 三 地主 八   大神 二十五 申八 三 阳徳 一   大武 二十二 未九 三 和徳 三   太蔟 十五  午十 四 吕申 一   隂徳 十二  巳十一 四 髙丛 四  阳徳 四   辰十二 四 太阳 三十七 吕申 一  夘! V$ s+ _- V& \( C2 H& \/ d
  子 十三 六 大炅 十八 太阳 十九  寅丑 十四 六 大神 十  大威 九   丑十五 六 大威 九  大武 七   子十六 七 天道 一  太蔟 三十三 亥十七 七 大武 七  大义 二十七 戌十八 七 大武 七  地主 二十六 酉十九 八 武徳 八  和徳 三十二 申二十 八 太蔟 七  太阳 二十六 未二十一 八 隂主 二 大神 十七  午二十二 九 隂徳 十六 天道 三十  巳二十三 九 隂徳 十六 武徳 二十三 辰二十四 九 大义 十六 隂主 十七  夘8 x+ H0 P0 ?$ I, e
  子 二十五 一 地主 三十九 大义 四十  寅二十六 一 阳徳 三十二 和徳 三十一 丑二十七 一 和徳 三十一 髙丛 二十八 子二十八 二 吕申 十四 大炅 九   亥二十九 二 髙丛 十三 天道 三十九 戌三十  二 太阳 十   武徳 三十二 酉三十一 三 大炅 三十三 隂主 十   申三十二 三 大神 二十五 地主 八   未三十三 三 大威 二十四 和徳 三   午三十四 四 天道 二十六 髙丛 四   巳三十五 四 大武 二十五 大神 二十八 辰三十六 四 大武 二十五 大威 二十七 夘
6 y2 J- Z5 W& A4 \  子 三十七 六 武徳 一   大武 七   寅三十八 六 太蔟 六   隂主 三十五 丑三十九 六 隂主 二十五 大义 三十四 子四十  七 隂徳 二十七 阳徳 十九  亥四十一 七 隂徳 二十七 吕申 十六  戊四十二 七 大义 二十七 太阳 十二  酉四十三 八 地主 八   大神 十七  申四十四 八 阳徳 三十三 大武 十四  未四十五 八 和徳 三十二 太蔟 七   午四十六 九 吕申 五   隂徳 十六   巳四十七 九 髙丛 四   阳徳 八   辰四十八 九 太阳 一   吕申 五   夘
, ^5 u" E& n2 q$ v: Q  子 四十九 一 大炅 二十四 太阳 二十五  寅五十  一 大神 六   大威 十五   丑五十一 一 大威 十五  大武 十三   子五十二 二 天道 三十九 太蔟 三十一  亥五十三 二 大武 三十八 大义 二十五  戌五十四 二 大武 三十八 地主 二十四 酉
1 Q+ P1 Z: z# A: k  五十五 三 武徳 十六 和徳 三    申五十六 三 太蔟 十五 太阳 三十四  未五十七 三 隂主 十  大神 二十五  午五十八 四 隂徳 十二 天道 二十六  巳五十九 四 隂徳 十二 武徳 十九   辰六十  四 大义 十二 隂主 十三   夘
5 v& L+ u% q% k* @2 A1 O2 [  子 六十一 六 地主 三十三 大义 三十四 寅六十二 六 阳徳 二十六 和徳 二十五 丑六十三 六 和徳 二十五 髙丛 二十二 子六十四 七 吕申 十六 大炅 十一   亥" o' a" ^. X# P! q; ^
  六十五 七 髙丛 十五 天道 一    戌六十六 七 太阳 十二 武徳 三十四  酉六十七 八 太炅 二十五 隂主 二   申" R8 m- J3 c% W5 C5 }0 [2 G+ A
  六十八 八 大神 十七 地主 八    未六十九 八 大威 十六 和徳 三十二  午七十  九 天道 三十  髙丛 四   巳七十一 九 大武 二十九 大神 三十二 辰七十二 九 大武 二十九 大威 三十一 夘隂局天目地目计神主客大小将立成' e- k4 x* o0 e0 j/ {1 ^  R
  五子元 太乙 天目 主筭 大将 参将
* W: ?( j" T/ |3 p  客目 客筭 大将 参将 计神
. l8 m. ~3 B* v( ]% G$ v  子 一 九 吕申 五 五 五 大武 二十九
5 F7 d) `- W3 Z8 f* L: D6 Q( H5 B  九 七                 申# V% s" H7 \& r# u4 \
  丑 二 九 髙丛 四   隂主 十七    未
! Y* g7 t, Z- w! y  寅 三 九 太阳 一   大义 十六    午四 八 大炅 二十五 阳徳 三十三   巳. V2 w4 F2 \# [7 t0 v' c
  五 八 大炅 二十五 吕申 三十    辰六 八 大神 十七  太阳 二十六   夘( p+ L: b0 Q  S+ v
  七 七 大威 二   大神 三     寅
5 K/ c8 K  o4 `) \  八 七 天道 一   大武 七     丑九 七 大武 七   太蔟 三十三   子十  六 武徳 一  隂徳  三十四  亥十一 六 太蔟 六  阳徳  三十六  戌十二 六 隂主 三十五 吕申 二十三  酉- Q  b+ P+ _1 c4 z
  子 十三 四 隂徳 十二 太阳  三十七  申十四 四 大义 十二 大威  二十七  未十五 四 地主 十一 大武  二十九  午十六 三 阳徳 一  太蔟  十五   巳. L+ E7 b) g5 k
  十七 三 和徳 三  大义  九    辰十八  三 和徳 三   地主 八   夘十九  二 吕申 十四  和徳 十六  寅二十  二 髙丛 十三  太阳 十   丑二十一 二 太阳 十   大神 一   子二十二 一 大炅 二十四 天道 十四  亥二十三 一 大炅 二十四 武徳 七   戌二十四 一 大神 十六  隂主 一   酉4 B/ j+ W" j2 k/ s
  子 二十五 九 大威 二十一 大义 十六  申二十六 九 天道 三十一 和徳 七   未二十七 九 大武 三十九 髙丛 四   午二十八 八 武徳 八   大炅 二十五  巳二十九 八 太蔟 七   天道 十五   辰三十  八 隂主 二   武徳 八   夘三十一 七 隂徳 二十七 隂主 二十八  寅三十二 七 大义 二十七 地主 二十六  丑三十三 七 地主 二十六 和徳 十八   子三十四 六 阳徳 二十六 髙丛 二十二  亥三十五 六 和徳 二十五 大神 十   戌三十六 六 和徳 二十五 大威 九   酉
3 D5 Z3 R3 W5 E3 G4 k- g  子 三十七 四 吕申 一【和】  大威 二十五【不和】申三十八 四 髙丛 四   隂主 十三   未三十九 四 太阳 三十七 大义 十二   午四十  三 大炅 三十三 阳徳 一   巳四十一 三 大炅 三十三 吕申 三十八  辰四十二 三 大神 二十五 太阳 三十四 夘四十三 二 大威 二   大武 三十八 寅四十四 二 天道 三十九 太蔟 三十一 丑四十五 二 大武 三十八 太蔟 三十一 子四十六 一 武徳 七   隂徳 二   亥四十七 一 太蔟 六   阳徳 三十二 戌四十八 一 隂主 一   吕申 二十九 酉" `( t' G4 i; M3 h' m0 ]) n9 y. a
  子 四十九 九【絶隂】隂徳 十六【和】太阳【撃】一【不和】 申五十  九 大义 十六  大威 三十一 未五十一 九 地主 十五  大武 二十九 午五十二 八 阳徳 三十三 太蔟 七   巳五十三 八 和徳 三十二 大义 一   辰五十四 八 和徳 三十二 地主 八   夘五十五 七 吕申 十六  和徳 十八  寅五十六 七 髙丛 十五  太阳 十二  丑五十七 七 太阳 十二  大神 三   子
% V2 l, |2 x% \$ u( `* u  五十八 六 大炅 十八  天道 八    亥# t' t3 O& E) k! Z' q# C8 N8 l
  五十九 六 大炅 十八  武徳 一    戌六十  六 大神 十   隂主 三十五  酉
5 L+ J+ U/ R5 ?/ M  子 六十一 四 大威 二十七 大义 十二   申
- B4 D) }9 y6 w4 p  六十二 四 天道 二十六 和徳 三    未& q( v8 E, U" F" n2 C6 {
  六十三 四 大武 二十五 髙丛 四    午六十四 三 武徳 十六  大炅 三十三  巳六十五 三 太蔟 十五  天道 二十三  辰六十六 三 隂主 十   武徳 十六   卯六十七 二 隂徳 二十五 隂主 二十六  寅六十八 二 大义 二十五 地主 二十四  丑六十九 二 地主 二十四 和徳 十六   子七十  一 阳徳 二十二 髙丛 二十八  亥七十一 一 和徳 三十一 大神 十六   戌七十二 一 和徳 三十一 大威 十五   酉五子元积年立成法2 p- y, [0 r* s; f
  置上元甲子至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三万一筭先以周纪法三百六十去之余以七十二约之不尽为入元局数也
5 B- {  s$ v7 r& r
% [6 `! `# K# p: D8 w5 [4 @: c2 p2 e( R* @) j: j! V2 k6 v& R

# r8 R) C9 B3 N, l" ?) f( v; j3 i( f7 y) s0 q; }! ^& C; Y0 d" y

2 C$ X+ z7 ~; M3 g+ s
2 m/ y9 r5 ?1 L: X
. [2 x* p; y! a6 C0 G; O
2 P& O1 j, i, y5 M9 }! E$ t' ]
/ ]. [" ^' e; ?( s1 l. `: P
4 |0 p& ]6 o3 X4 o. L- e: m. m5 T2 s( s6 P

0 w, J0 D7 j( e7 b+ G$ @  太乙金镜式经卷三& A& o/ {% s  P( X4 q7 f0 p
  钦定四库全书
2 y0 D2 v) Y! z+ c2 N7 {  太乙金镜式经卷四
# Z9 F: p/ p; v  u5 `9 Q5 D2 h  唐 王希明 撰: b8 H5 u- g3 e* o( N
  推三门具不具    推五将发不发
# k2 E; B# J! V  推主客相闗     推主客
5 l3 W/ b% v. U3 `( O  推出师       推障向背法
8 n2 C7 ^  }. Z, C* i  推置阵随地法    推随地置变# A: T; z- t, f# G" H
  推太乙在天外地内法 推风云飞鸟助战法
8 I% ?( `. ]1 T% s$ p9 S  推竒兵伏兵法    推对阵有云气定胜负推三门具不具( d! S! P* @# ^
  古法曰三门者谓开休生三门也若太乙天目在开生二门下为两门不具若在休门下为三门不具嵗计州郡遇三吉门下为大吉景门小吉若在死惊伤杜门下者大凶也 置演纪上元甲子所求积年与小游同以二百四十去之不尽以三十约之为直门数不尽筭外即直门所入年命起开门次休生左行八门周而复始者也假令上元甲子开门为直使满三十年即休门为直使他仿此' ]5 [7 Z3 C: h, u! U- Y
  年月日时直使同此法时计八门在第一卷门篇内也
; h7 p: U  [# T, [0 \  推五将发不发
2 A, w+ Z/ B8 r4 X, l7 B* [  经曰五将发不发谓始击将无掩击文昌将无囚迫主客大小将无相闗即门具将发也若开休生三门具五将自然相防也若三门不具不可出兵五将不发不可临战也
$ b( ~, m- c7 ^# S: F0 R  推主客相闗法
- s  `6 B" F( o5 S4 a) U  古者言太乙主客相闗者以林虎渊蛟而为喻盖取势不两立物无双存之义大抵与敌相遇事不得已当看客闗得主人则客胜主人闗得客则主胜皆用日计纳音以决之所谓闗者取五行相制之道也 假令髙丛为地目木神也太蔟为天目金神也金制木此为客闗得主人客胜也 假令隂主为地目土神也地主为天目水神也土能制水此谓主人闗得客主人胜也& H  u$ w" k6 ^' K: Y8 e( J6 }
  推主客
4 r! R- W( J+ T- Y7 X' S* |1 f  ?  经曰主客者先后之理动静之义也古法曰陈兵原野先动者为客后应者为主若安居之势先动者为主后应者为客若得三门具五将发隂阳和称兵所向必克先胜后负若三门不具五将不发隂阳不和则不利举兵宜固守吉欲知主客出入之者东以隂徳南以和徳西以大炅北以大武为始发之神以定主客所起归之神也客欲知主视其筭所知也主人欲知客亦视其筭所知也
- ]$ H5 X. P- o! n  C4 H8 A- ^0 Y  推出师法
. e$ Y5 k% r6 @  经曰行师必出竒门略地并用其二古法人君须出其畧地及安置诸军者筭十二二十二三十二五将发三门具乃可出兵畧地择便处以出军故曰畧地幷用二竒门者为出开休生三吉门也0 t) \2 E- ?7 O0 \7 i8 l7 j# r* g+ v6 W
  推陈兵向背2 ^6 C, m2 u  G/ w& v9 D
  筭得一出军宜西北战利东南背深涧隠匿之地用方阵举白旗 筭得二出军宜正南战利向正北邪道向西南背山邑火光耀耀焦之地用直阵举青旗 筭得四出军宜正东战利向正西背林木穷道曲堤之地用鋭阵举赤旗 筭得五出军宜正北战利向正南背积土负城邑山林之地用曲阵举黒旗不然深沟髙垒固守吉筭得六出军宜正西战利向正东背水泽堑于丘墟, s$ @. j% T% U* Y
  之地用方阵举白旗 筭得九出军宜东南战利向西北背髙山丘陵积土之地用鋭阵举赤旗 今则太乙兵起乡阵随于地观方制变皆筭称神此用兵之神道也
. R& S# k0 z3 T* P0 t  E  推制阵随地法
8 g8 A- i' x# v+ }( B) C1 p  经曰置阵者曲阵为水鋭阵为火直阵为木方阵为金圆阵为土皆取主客置阵次以五行相尅而取胜负不知置阵之法皆取地形而置之若地形后髙前下则为鋭阵利以进战以溃其敌也前髙后下不便进退利以近鬬宜为直阵以守之以疲敌力若地洿邪不便于战者宜为圆阵利以坚守若地髙而平宜为方阵利以四向以通敌也若左右势髙则宜为曲阵以吞敌若地顺其向则吉若地反其向则凶今则太乙兵起之乡阵随其地观方置变运变称神此用兵之法也
5 Z1 J7 Y" `8 Q5 \% F4 F  \  推随地制变
/ D5 n  l  ~! X. Z  晁错曰善兵临战合用之急者有三一曰士卒服习二曰随其地形三曰善用兵器五丈之沟居堑之水山林积石川泽丘阜草木所临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三不当一土水平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歩兵十不当一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防之地剑楯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笼枝叶接茂此矛锤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平阳相逺山谷幽涧仰髙临下此弓努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禁避难不及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多勤卒之过也百不当一兵不完利与空手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习兵之过也十不当一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与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与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此四者兵之要也是以太乙用兵之道克敌于未来制胜于未兆临敌观变在于将也故曰出兵当从奇门临敌随形制变此之要也- t+ P! S4 K& I. o' ?% B2 y, ~
  推太乙在天外地内法0 J; r' a3 s2 r5 `  g" D
  古法曰太乙在八三四宫者为地内宫主人太乙在九二七六宫者为天外宫助于客若助主人之时原野不利先起若助客时安居不利先起经曰欲为客待太乙在天外之时欲为主太乙在地内之时又须得门具将发则决胜也* W- Z3 _; |* q! K* |# @' k5 F7 b  C
  推竒伏法- g, k# B# G! {2 o4 A) M; F
  经曰能识竒伏变祸为福为释五兵之义也竒兵之法若有百人以三十人为竒兵若有千人以三百人为竒兵若有万人以三千人为竒兵随地伏形不可常也古者伏兵必败大煞之地望敌鼓噪而发大煞之地天目所临之下也得十二二十二三十二之时伏兵 经曰伏藏隠迹必居其一筭十一二十一三十一之时藏于山林沟涧之中人不能见也 经曰伏兵必用掩迫之时也故伏兵待敌来掩袭者必取掩迫太乙军可发若贼急则伏兵于要害也
& u) \2 I* M+ N/ v  推太乙风云飞鸟助战法
9 u* B* h' P1 D4 O5 ^  经曰助战之法常须观风云之势察飞鸟之情若太乙所在宫有风云飞鸟防来冲格迫击太乙者大败之兆若迫击大将宫者主败若从主目上去击客客败若从客目上击主主败若从主人形上来客败若有风云飞鸟从太嵗太隂月建上来击主人主人败击客客败若有风云飞鸟扶主人阵者主人胜扶客阵者客胜若其日有逥风起伏飞鸟旋转于阵中旗折大败之兆若众来噪阵者及有风云冲突主人阵主人败冲突客阵客败也
. g  {: m4 u( Z- ~# N7 q% D6 m! `  推阵有风云气定胜负
& O- b- u" U2 m% [  臣按前篇但云气在敌上击我我败者大义如此中不无至妙令世之言 假令敌在北方若有黒气气在敌阵上敌大胜若壬癸日弥佳若白云气在敌阵上敌欲罢阵求和若青云气在敌阵上将寛缓急击则平若红云气在敌阵上客胜若黄云气在敌阵上大败壬癸弥恶也 假令敌在南方若有赤云气在敌阵上大胜丙丁日弥佳若青云气在敌阵上欲罢阵求解若黄云气在敌阵上敌将迟钝急击则平若白云气在敌阵上失利若黒云气在敌阵上敌大败丙丁日弥恶 假令敌在西方有白云气在敌阵上庚辛日弥佳若得黄云气在敌阵上欲求解若黑云气在敌阵上将寛缓急击平若青云气在敌阵上敌败若赤云气在敌阵上敌大败庚辛日弥恶 假令敌在东方若青云气在敌阵上大胜甲乙日弥佳若黑云气在敌阵上欲求和若赤云气在敌阵上敌将迟钝然不可击若黄云气在敌阵上大败甲乙日弥恶 此诸云气在敌阵上既然若在我阵上亦尔诸胜气动利大胜虽得胜云气若断续不次或南北溃乱亦败若得败云气坚实动大利则虽得败气若断续溃乱不至全恶若对阵之时若胜云气在大将上大胜参将上参将胜若败云气反此则前诸格迫或太乙云气皆须约其方面审候云气胜负以定吉凶若都无云气多少方分无战或复相匀也
. p6 J) j8 f; q2 [- |! `9 E3 ]4 ?% L
! z) w+ {  \% M1 N6 S/ E

0 o" I+ K5 p8 z6 c9 E5 c% ?* p2 j/ J- K6 P$ y. {3 v/ T2 e% ~9 r

) M: g  f" r* v+ R* }  ~1 ^& q
' T" _! E, ?& w! k. z& [2 d$ Y0 v0 `& o% R7 T7 l  o
" M7 p* J+ b: h, a" V8 }. u
9 r- h6 x( K' g
  太乙金镜式经卷四
" n5 G* q& T, h- F  Y' I<子部,术数类,阴阳五行之属,太乙金镜式经>
& j; L, k: q. m; E: _  钦定四库全书: i1 t( O( o& {: U8 @1 @
  太乙金镜式经卷五7 w/ Y% ^8 V/ w. X5 M( N
  唐 王希明 撰3 Z+ F5 W/ R. |; B* W% d# v1 b. c0 Z; R
  推积年法      推君基太乙法
. U$ k$ }5 }$ B  F  推臣基太乙法    推民基太乙法8 P3 I2 t6 h+ b9 i4 [5 g
  推五福太乙法    推大游太乙法【天目大煞附】推小游太乙积年法  推四神太乙法2 X. ?+ p3 D) }* i: a0 C
  推天乙太乙法    推地乙太乙法
* {  z* C4 a4 c0 _6 v4 ]8 w  推直符太乙法   推三元五纪地乙直符立成钤推积年法2 W' Q% A$ z& b- b* ]8 A
  自上元甲寅之嵗至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二十八万五千一十一筭 臣今恐速要自汉安帝元初甲寅为近至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六百十一筭( O# p1 H% m' n; Z& H
  推君基太乙法
, x5 D! f" z8 {) x2 w# o  经曰君基所临之地至宜服其地或幸其方以应兆也置上元以来以大周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为入周以来年数置入周以来年数以三十除之为邦数不满为入邦以来年数其邦数命起戍邦顺行十二邦筭外得君基所在也
" I. ]5 c6 ^0 K/ `0 H  推臣基太乙法( t8 ?, W2 t! C% ^+ D
  经曰臣基所临之分宜进献以供圣人也 置上元积年以来以大周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为入周以来年数置入周以来年以小周法三十六除之不尽为入周以来年数又以三约之为邦数不满为入邦以来年数命起戍邦顺行十二邦筭外即臣基所在也* c/ u  \" y+ @
  推民基太乙法- e4 [  J, `$ S$ {
  置上元积年以大周法三百六十去之不尽为入周以来年数又以小周十二去之不尽为入小周以来年数置小周以来年命起戌邦顺行十二邦筭外即民基太乙所在也  C0 ~, K* E3 Q/ g* n% N. A
  推五福太乙法( i, z. N7 Z+ u3 T; b9 g* {
  经曰五福太乙所临之分无兵革疾疫饥荒水旱之灾行宫有五四十五年移一宫二百二十五年一周其一曰黄秘宫在西河之干地西北方也 其二曰黄始宫在辽东之艮地东方也 其三曰黄室宫在东吴之巽地东南方也 其四曰黄庭宫在西蜀之坤地西南方也 其五曰师宫在京都洛阳之地中原也% k4 R0 h9 ], C
  置上元积年以来至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嵗若上考往古每年减一下检将来每年加一 置积年以大周法二百二十五去之不尽为入周以来年数又以四五约之为宫之不满为入宫以来年数命起干艮巽坤中宫筭外即五福所在也今开元十二年甲子在辽东十一年也
/ ?) s$ @6 I( R! W, K  推大游太乙入纪年及天目法1 v7 K4 a1 s7 K+ F& j: W8 O+ i
  纪法七百二十【以六纪通周得纪法也】
/ }1 ?% x* Z) k& @0 x3 o  元法四千三百二十【是六纪数亦名元纪也】乘行率一百二十
7 B. ]6 D# Z: P2 s; z& E' n" v  太乙小周二百八十八【以八乘三十六得行率】太乙行宫三十六【以三乘十二也】
0 |7 |5 Q& X0 ]$ K  天目周率二百一十六【以十二乘十八】
8 [; P5 r2 G' Q% h  天目行率十八: K  Y/ p! e) v
  自上元甲寅嵗太乙在七宫天道为天目子为计神【三十六年一移宫】命起七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为大游所在也 自上元甲寅嵗距今开元十二年甲子积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年上元年以来以元法除之得元数也不尽为入元年也以纪除之得纪数不尽为入纪年也 今从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为上元至今开元十二年甲子计三百七十一年也不足以纪法除之即为入上元第一纪三百七十一年
; w; I6 f1 Z8 X  推大游太乙所在【天目大煞附】: |4 H4 N7 e) W$ A  H  w
  经曰大游太乙者巡考八宫与小游同宫一考三十六年十二年治天十二年治地十二年治人考较人君善恶二百八十八年一周而行其伐太乙在阳宫辽东不见兵太乙在隂宫蜀汉可以全身八三四九为阳宫二十七六一为隂宫 置上元甲寅所求积年以元法四千三百二十去之不尽为元以来年数以大游小周法二百八十八去之得周数不尽以三十六除之为宫数不尽为入宫以来年数其宫数命起七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大游太乙所在宫
) b3 P6 T4 s/ T- J' ^  推大游天目所在法# l) g0 _5 Z- S/ \) i0 f- e
  置上元以来积年以天目元法七十二去之不尽以天目周法十八去之命起天道顺行十六神遇大武隂徳重留一筭外即天目所在也
( a* s7 `; D5 F" W6 [2 d  推小游太乙积年法【与四神天乙地乙直符同用】* y3 P. p: i1 y9 w2 k
  置演纪上元甲子嵗至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三千三百六十一筭 置积以小游大周法二百四十去之不尽以小周二十四除之不尽以三约之为宫数不满入宫以来年数命起一宫顺行八宫不游中五筭外即得小游太乙所在及入宫以来年数也 小游主事见在嵗计中自此不复载天目亦然也
# U6 e8 Q5 d2 P% Z; v  推四神太乙法
( X# D7 f/ Z! z( [5 \: K) I& z  经曰四神太乙者水神也纪纲有道之代则昌无道之代则殃若临克贼之郷兼君无道则兵革水旱饥荒也置上元甲子所求积年以一百八十去之不尽以三
2 _$ V/ e- b; d5 V) e+ |8 Q$ m  十六除之为纪数不满筭外为入纪来年数其纪数命起第一纪筭外即得四神太乙所在及入纪以来年数也 入纪有五三十六为一纪 第一甲子 第二庚子 第三丙子 第四壬子 第五戊子 置入纪年以三除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以来年数命起一宫顺行尽九宫又以绛宫明堂玉堂接之筭外即得四神太乙所在及入宫以来年数也2 t6 _$ R4 F# k! M$ @, f  W" ^3 S1 l
  推天乙太乙法
0 \9 J4 B$ [4 n( s) d  经曰天乙太乙者金神也取六宫金气主兵革若累年兵革相接者天乙临之即有胜负为金能决断主兵丧也 置入纪年与四神同以三除之为宫数不满筭外为入宫以来年数命起六宫顺行尽九宫又以三宫接之筭外即得天乙太乙所在及入宫以来年数也
  ?) e& {) s9 P* E& j  推直符太乙法
0 W" w+ b( r3 Q4 X: ^7 O5 Q  经曰直符太乙者火神也乃天帝之使者天遣观察理道于万民若临无道之邦即兵革水旱疾疫饥馑流亡也 置入纪年与四神太一同以三除之为宫数不满为入宫以来年数命起五宫顺行尽九宫又以三宫接之筭外即直符太乙所在及入宫以来年数也3 l& y. a; K# }! k
  四神三元五纪立成【天乙地乙直符同】( H; T0 q: c0 l3 G
  太嵗 【四神上元】 中元 下元 【天乙上元】 中元 下元【地乙上元】 中元 下元 【直符上元】 中元 下元
8 D; E3 w- C2 L) D# S3 x  甲子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 v, D) \) q# X' o$ i3 ^. l* `  五 一 九
2 d# u& `8 V5 R* `: E, f: `2 z, e( m  乙丑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9 Z7 p6 C1 [# p! w3 ]
  五 一 九
1 B8 {+ F0 c$ U5 \, G  丙寅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6 J: `5 |  k( s# e  五 一 九2 a) v4 y3 s0 a/ ^
  丁夘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 g; o+ s2 l# y) f) y
  六 二 绛! J9 Q! H& u5 Q9 h( ?6 d# ^
  戊辰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
0 @' N+ Y2 }4 H1 U& `$ u# x  六 二 绛
. f3 L7 R+ h6 J, E8 G5 o& M" ~  己巳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1 F! e# Q; o  \7 o1 X
  六 二 绛  g" R- k3 Y! T. C3 }# U" A  S+ z5 U
  庚午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
: x$ u- H! d' L  七 三 明
1 F6 A) ~# w! s- Q' K' d1 `, z  辛未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 M2 c# M0 V# e) f' a3 J  I# i
  七 三 明
$ R4 o, _8 t2 i# w/ K3 [# q  壬申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0 ]7 {: ^* V  d5 A. h
  七 三 明
5 Y  d8 w/ e( T  J4 b, C  癸酉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0 F% F" _' J/ p' F0 `% @% N
  八 四 玉
& p. N4 n9 g& q0 j2 J  甲戌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
/ l8 E4 g/ Q: V# _  八 四 玉
6 ~1 m( A9 a* r' X  乙亥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
  p4 e3 W6 Y* O3 e) g2 w  八 四 玉
) l" b, o0 I. i, ^# V5 x  丙子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 k! m' c2 J& w  九 五 一) Q' W& ~0 e/ d4 J0 H9 B' ~8 j  ~
  丁丑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 C, Q. e# e# i  九 五 一
- Z- B  F9 g1 i/ R  K% \* r. @  戊寅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A) U: z8 w6 C: y4 T9 F$ u: r  九 五 一
" H  M( y! H& `- Q  己夘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
, \5 `- P; D& M. K; j: o- Z1 ^0 V  绛 六 二/ n. t" p2 |9 ^8 h
  庚辰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 g4 O4 {* c) |  J/ c# l
  绛 六 二* R  O/ C/ I" H5 r( K  X6 j2 n- K5 X; T
  辛巳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6 g, \" F& A8 \
  绛 六 二: L! X* G; W0 e; f
  壬午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
* H  t, {+ y  L9 w( }5 a5 i  明 七 三
3 c/ u. l- T- j2 l* \  癸未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
  L' y$ \5 {) ]3 ^1 Z, ]" T  明 七 三
; }# l- J) F, v# M& a  M* H! ?  甲申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 k% C* E% m& b* x
  明 七 三9 F# K$ \5 u! W# h- {# M' }1 n
  乙酉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
1 e+ s0 K& _$ e' n# K" q  玉 八 四
! k7 B" U" R) B% C8 G7 I* `1 T  丙戌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 w% k* y, l2 \3 C
  玉 八 四
5 |( b6 r1 V2 g. Q' W2 q! I  丁亥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
/ e; S0 _; V3 ~  玉 八 四
4 _8 e# j- _. ~3 D  戊子 九 五 一 二 绛 六 五 一 九
  t, K% d, ?! ?/ Y( \. b  一 九 五
6 }! I" [. f1 c- T& |  己丑 九 五 一 二 绛 六 五 一 九
' P6 x' F4 o! B  M% f7 d  一 九 五
( Q) O, g! Q/ ]1 w: ]( S- w7 x  庚寅 九 五 一 二 绛 六 五 一 九
; z  @: z" p1 r' G  一 九 五, q) [; _6 o, E2 m8 _
  辛夘 绛 六 二 三 明 七 六 二 绛
% a4 ?  l# z5 n. T+ I) N  二 一 六
  I- L/ P, R9 X0 k& j  壬辰 绛 六 二 三 明 七 六 二 绛
- ^, P; ]6 e9 ?  h. o  二 一 六; ~# v: M) j1 H/ N; B" f. E+ @
  癸巳 绛 六 二 三 明 七 六 二 绛1 y% O5 W  y3 Q1 o# |
  二 一 六$ d7 m* a) ~  U9 K" B7 F
  甲午 明 七 三 四 玉 八 七 三 明
( @8 k$ n, e- p. F- ]0 I  三 二 七
! `" \+ @# m+ I5 Q' k  乙未 明 七 三 四 玉 八 七 三 明
7 J5 l5 x& ?+ e& t  三 二 七
* n1 d/ @0 V# l3 V7 h  丙申 明 七 三 四 玉 八 七 三 明% [3 }1 |7 ]6 l& S6 w9 C
  三 二 七  s- D) }2 Z0 R/ u
  丁酉 玉 八 四 五 一 九 八 四 玉  A; a- ^' i$ X* Y  N7 s, v
  四 三 八' v0 [5 V' z0 h
  戊戌 玉 八 四 五 一 九 八 四 玉* |0 E" b' T& o5 T, G
  四 三 八
. U! `( Y) c, U" X! S  己亥 玉 八 四 五 一 九 八 四 玉
5 T# s6 b* }: o: r  四 三 八( B: e3 `: r, T; ^! p
  庚子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F- ^6 m4 N+ F& v
  五 四 九" D0 z# {3 {. h+ s: s8 H8 ]% k
  辛丑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5 j( M: `, b9 `1 }3 c9 L  五 四 九+ X+ [  n' o8 N) I9 s! N2 Z, D+ `
  壬寅 一 九 五 六 二 绛 九 五 一( E$ c) L4 H) a8 _$ q  R0 n  E
  五 四 九
, O& h( S5 q3 k. @  癸夘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
) I8 N& T4 ]2 `% ?  六 五 绛2 l+ g5 r! T; F, @! @0 g) ^- F( }
  甲辰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
/ H& _- d7 K5 q" F  六 五 绛
- \4 [# @3 o2 o; f6 ?$ D7 ~  乙巳 二 绛 六 七 三 明 绛 六 二6 B$ W' _* [1 v6 H% [# g
  六 五 绛2 F- z( o, [9 m* P
  丙午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
5 k( M; I3 g3 f& ]8 u) Z  七 六 明
5 K7 U0 O9 Y1 Q; g  丁未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
$ M7 Q) W- o# C. Z& k8 J  七 六 明
. r, H! \3 u/ t/ N  戊申 三 明 七 八 四 玉 明 七 三" T* K6 V# h6 k- e
  七 六 明
& T5 z/ e0 `. _# M9 e6 z  己酉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
5 e3 W, C7 U$ e8 c  八 七 玉/ i* P3 u" L( A
  庚戌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7 B& n$ N2 P! y9 K6 W! R. g3 O
  八 七 玉
0 q" V- ~+ l$ s6 ^3 C% i  辛亥 四 玉 八 九 五 一 玉 八 四
# Y* r: I0 E4 A* \' j) O. Z  八 七 玉1 P. i' q% W, l- r8 q
  壬子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h* |+ h' ]0 O' Z5 C7 _  Q, b& A! n
  九 八 一0 L$ F4 Q' e5 C/ u
  癸丑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 p. O4 `6 v8 M  九 八 一: p6 p" b6 g2 B  S0 I
  甲寅 五 一 九 绛 六 二 一 九 五
! h$ a. L0 W. z( E% R( |  九 八 一5 y7 {8 T1 H! g( x9 i
  乙夘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
5 G/ O# q! j( M  绛 九 二
6 }) _" r6 f2 W& o7 ^$ Z+ n  丙辰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 H# G0 r0 t4 C3 M1 I7 {" {5 C
  绛 九 二2 `1 c- N6 p" o2 q# {
  丁巳 六 二 绛 明 七 三 二 绛 六% ^) z' d2 s  V# L( j( C/ E
  绛 九 二
. `1 @; v' G, t% o2 O  戊午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8 @. F5 S! z1 Q! @
  明 绛 三
* K" {; l& c' `* Y  己未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
6 t6 ?! N4 o( S+ H% _/ t  明 绛 三. Z% k6 n8 i7 _9 i
  庚申 七 三 明 玉 八 四 三 明 七2 s! ^# F1 w' ~$ y' n, P1 M  F7 ~# S6 j
  明 绛 三/ \: k$ k9 y- e6 _
  辛酉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
! I4 O+ ]) s3 C* v; w. z  玉 明 四$ L+ X  n8 e. F: y
  壬戌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
9 E$ \$ h* p9 E  玉 明 四
" ~+ D: G, ~* V! R4 ?1 S: `  癸亥 八 四 玉 一 九 五 四 玉 八1 }# ?# x+ X  Q' o  y1 F
  玉 明 四
4 O. N5 E; N; K9 P& H" t3 I+ z
& x2 ]  F! \- o( M& c8 M' j. S0 v) i& n. Y7 c+ S  I

0 g  l. V3 \6 X; |4 L' J" t3 K: b% i4 d. B

# `# N% ?% Q$ \7 C: m8 b
+ a8 Z$ I  `" Z- a: G' y2 u) g* P( Y% r5 V& x. i
$ e$ e5 \2 l2 n# ~# }% \# G/ |) v
2 v% `  V4 s& ~% H( c2 y

  m( W# E# M5 G$ ?  d# ]- {1 z9 w
8 w1 {; u& f. x5 ]9 M: e8 u
4 e% `+ X- L- V9 f! P  太乙金镜式经卷五
1 O" E; D) W7 H, A9 V# D  钦定四库全书
6 G  `' \& _4 Z  太乙金镜式经卷六
1 ^+ k* E! v  C+ u2 T  唐 王希明 撰' {2 {8 \& A! A% j" C
  推太乙七术序    推太乙临津问道一
7 P4 z0 j$ A& r: s4 Y* {! h; v  推狮子反掷二    推白云卷空三
( F5 Q% H) E5 W/ i5 R  推猛虎相拒四    推雷公入水五
6 h8 ?4 _1 p( g! w$ E2 ^' M  I# g  推白龙得云六    推囬军无言七0 @, t8 g% j( c& B: Z2 z
  推三才以占天地八  推长短以占缓急九推五音以占灾变十  推孤单以占成败十一推内外以占攻击十二 推多少以占胜负十三推隂阳以占厄防十四 推所主以占吉防十五推太乙七术序- W- o- l: a7 v, f& x; W/ X
  太乙术者昔女授于黄帝黄帝获之败蚩尤于鹿则前术也其后范蠡习之佐越王勾践而平吴国终成霸业治平嬴秦失道炎汉将兴张良用辅沛公西入闗中子婴衔璧东防垓下项羽摧锋若然入则为师出授将畧或攻或守靡不喻兹其法有心故谓之七术焉
  d+ f& p- @8 G; b, L0 @9 a  推临津问道术一3 c$ o2 q9 }2 s* P8 F- q9 u
  临津问道者常以吕申加敌兵起年当视大神之下是破年又以吕申加破年大神下是破月又以吕申加破月大神下是破日又以吕申下加破日大神下是破时假令敌以甲子年起兵征便以吕申加子则大神临
4 k4 F0 p" l1 |9 g: ^5 @8 h  夘则敌当在丁夘年五月酉日子时破也
# {6 U- N: z- x5 Z' _0 |% v  推狮子反掷术二3 b& c! [- E% K1 p% o4 I# g
  狮子反掷者常以吕申加敌起年常视大神之下临囚死休合破如在旺相间则不破 假令敌以甲戌年起兵便以吕申加戌则大神临丑丑且属艮在东北即知其敌当在辛夘年破也6 R! m# |3 @$ L3 M9 t$ p- _- Q8 P
  推白云卷空术三
" w+ f1 s! P9 R& R% ?$ s, L' v  白云卷空者谓两阵相敌则课太乙悉宜主客便以吕申加主大将宫看大神囚死休废者若展旗交锋攻战大败若临冠带士卒战死若临帝王不可触犯 假令两军相见太乙上元第一纪第二局太乙在一宫武徳为天目主筭七大将七参将一寅为计神始击将临大武客筭十三大将三参将九先以吕申加主大将七宫则大神临一宫金神火克金经曰我尅者囚此名主大将乘囚气则主大败次以吕申加客大将于三宫则大神临九宫水神经曰生我者为相此名大神乘相气则大胜也
% Z6 B5 q. V3 P, d  推猛虎相拒术四' u+ i" W: ~3 U( r( f" q
  猛虎相拒者视敌下营日以吕申加其日太乙大神临王相其营不可攻击衰死兼墓其营不久见破矣 假令上元第一纪第七局庚午日下营其日太乙在三宫便以吕申加三宫则大神临九宫木神经曰生我为相此名大神乗相气此宫不可攻也
  q3 Q& T0 b) [, s1 K; _; N" F  推雷公入水术五
9 ?& \; H3 F5 F) G4 e- {* v  雷公入水者常以吕申加太乙宫看大神所临之下宫若尅主大将宫将必死尅参将亦然若尅客大将必厄尅参将亦然不然则士卒奔逃背叛矣 假令上元第一纪第一甲子元十三局丙子日太乙在六宫大炅为为天目主筭十八大将八参将四寅为计神始击将临太阳客筭十九大将九参将七便以吕申加太乙于六宫则大神临八宫属水主大将八宫亦属水经曰同类为王此为主大将乘王气胜 客大将九宫属木大神临八宫属水生我者为相此名主大将乘相气亦主小胜; h" `2 i* l8 k
  推白龙得云术六# @. X# s/ ]8 m% c. R
  白龙得云者以吕申加其日太乙宫视大神大将所临下之宫与主乘旺相宜出军下营加临囚死休墓不可出军若彼阵大将宫刑尅我军大将宫出战必死尅小将亦然也 假令上元第一甲子元二十二局乙酉日太乙在九宫隂徳为天目主筭十六大将六参将八巳为计神始击将在天道客计三十大将三参将九便以吕申加太乙于九宫则大神临大武于七宫主大将在六宫属金大神下宫生主大将宫经曰生我者为相此名主大将乘相气于下营屯军吉 客大将在三宫属土与大神下营同类为旺此名客大将乘旺气亦利屯军下营吉
# y4 J0 x8 j( c( {, Y$ m: ~  推逥军无言术七
( H: s' H2 J, I1 Y: t5 B  逥军无言者常以吕申加彼军初来时日太乙宫看大神下若彼军临旺相其下有伏兵宜备之如临囚死休废彼军自破无能为也立可克之如临本军旺相亦自宜埋伏兵士 假令上元第一纪第一甲子元二十八局辛夘日太乙在二宫吕申为天目主筭十四大将四参将二亥为计神始击将在大炅客计得九大将九参将七便以吕申加彼军初来时日太乙在二宫则大神临太蔟金神客大将在九宫属木大神属金金来尅木我尅者为死此客大将乘死气无伏兵自破立可克之经曰欲知诸将休旺者常以同类为旺生我为相尅我为死我尅为囚我生为休 假今髙丛木以吕申大炅同类为旺以大义地主为相武徳太蔟为死和徳大武太阳天道为囚大神大威为休余仿此& h+ T7 P2 E& p, A% M  g9 s3 z1 Z
  推三才以占天地人八
, I; W# y: z" a  r# g+ G% |8 G8 p  三才者天地人也若筭中无十者无天天变则二曜亏蚀五纬失度彗孛飞流霜雹为害也此为筭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无天者也 经曰筭中无五者为无地地有变山崩地震川竭蝗蝻之象此筭得一二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此无地也 经曰若筭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为无人人有变口舌妖言更相残贼疾疫迁移流亡也! {5 I5 A4 s/ L9 ?' z1 ]% @+ i
  推长短以占缓急九
# _8 ^- \/ U) o5 ^% h3 m2 s  经曰天目所筭主以长筭宜缓短筭宜急十一以上为长单九以下为短长多利深入短少利浅入长为胜短为负也6 B6 e" R* ^/ J4 `) Q" o  w" f( G
  推五音以占灾变十3 O* L3 K; A6 G7 b( O% [
  经曰筭得一二为宫宫有变占在君 经曰一为官二为比宫宫有变占在君经曰筭得三为徴四为比徴徴有变占在宗庙 经曰筭得五为羽羽有变占在后妃 经曰五为比羽羽有变占在后妃 经曰筭得七为商商有变占在子孙 经曰筭得九为角十为比角角有变占在疾病7 j" {1 }1 H% O
  推孤单以占成败十一5 d0 |$ }' z/ Z$ E& ^( d0 m$ R1 ^
  经曰筭孤单以占主客成败一三七九为单阳二四六八为单隂一十三十为孤阳二十四十为孤隂单阳幷孤阳为重阳单隂并孤隂为重隂单隂筭并不利下不利客单阳筭不利上不利主人也0 p4 k+ ^! N" L* c3 r& c( y
  推内外以占攻击十二1 O- c$ C1 m4 ^* d6 a
  经曰筭有内外以占攻击者为天目前为内可以攻外后为外可以攻内天目外孤内虚欲举百事于外欲得外算于内欲得内算隂徳至太阳为内大炅至隂为外也; X8 `! q* q5 p# ]8 ]
  推多少以占胜负十三. g4 y1 G7 R/ D# P9 t  |" u
  经曰多少以占胜负者客以多筭临少主人败客以少筭临多主人胜也$ k$ k9 o* ^% N- g* O/ e, d8 u
  推隂阳以占厄防十四  {+ y) m" B! r/ H& r+ D8 r7 e8 ]6 V
  经曰太乙在阳宫筭得奇为重阳厄在火太乙在隂宫筭得偶为重隂厄在水若主人得主厄若客得客厄也
$ c+ g4 M8 x) m9 D% ]; E+ w  推所主以占吉凶十五
/ }, j% d# L1 I' `7 T- Q9 E: N# X  经曰筭有所主以明吉凶谓十为将军五为吏士一为兵卒无此筭者凶若数得十六以上将吏卒备百事吉也
# F2 V- P; w+ z7 k# m) [$ Y6 Y$ W5 R: }% M8 E) ?

( [* E( Q4 B/ N/ T. N8 n1 Q4 }+ A# D( E- ^  W7 K4 {

# F9 S  m" y3 H3 L8 i
' \0 V1 V( X; a2 h  H; B: Q+ t: Y! a! p
  太乙金镜式经卷六) e6 C3 p* q( _+ E9 d
  钦定四库全书# d' ~7 K& d" s
  太乙金镜式经卷七6 B8 Q4 X; h' }0 q+ |( n
  唐 王希明 撰7 t! }+ E1 |2 w% ?8 l
  推太乙积年法    推天皇太乙法1 Q3 l9 _! z6 E$ a( a
  推帝符太乙法    推天时太乙法# a5 z& X% J$ g8 ]+ Q) H* f
  推太尊太乙法    推飞鸟太乙法
, l5 n$ Q! R/ D9 a+ o  推五行太乙法    推八风太乙法
* K1 g  h( v- _/ U( r  推五风太乙法    推三风太乙法( R9 `4 n: \/ i
  推太乙数      推十精太乙云气法推太嵗有阳九之灾法 推太乙有百六之厄法推太乙积年法: l, Q4 {- [! R* d  K0 D0 A& q
  置演纪上元甲子嵗至今大宋景祐元年甲戌嵗得一千一十五万四十九百五十 若考往古每年减一下检将来每年加一若求小游太乙并天目所在义见嵗计若月日时并置其积同法求之惟隂遁取阳遁所冲各得所在也- w! q+ g0 B/ F6 v6 h7 W2 C- u
  推天皇太乙法
# p1 {3 F* i4 ^1 z% ^9 M' I7 v/ a  经曰天皇太乙者在紫防宫勾陈口中星曰天皇大帝秉万国神图天皇与太乙合东方日晕大风合西方日晕云气合在南方大昏合在北方隂昏天皇与飞乌合天小隂雨与天时合有小隂昏与太尊合太隂日月有变与五风合疾风起与太乙计数合有大风雨 天皇者置积年以天皇小周二十去之不尽者命起武徳顺行十六神至隂徳大炅大武和徳重留一筭外即天皇所在也% R) I; y, E# ~+ B* |
  推帝符太乙法
% Z% g' t8 C  n6 T* X& `  经曰帝符太乙者天节之使也星讃曰天节奉使専对无疑帝符若与太一合则日晕大风若合太乙旺相之地小雨小隂云气卒起若帝符与天目合小隂疾风日月有变 帝符者置积年以帝符小周二十去之不尽从隂主顺行十六神至地主髙丛大威太蔟重留一筭外即帝符所在也
( _9 L9 y. |; V* s+ A% M0 ^7 r" n  推天时太乙法$ w) E8 j5 [  X' H5 K
  经曰天时太乙者星之使也鸡鸣伺晓审昼夜察天时与太乙合于旺相之地有风云卒起或则隂雨也天时者置积年以天时小周十二去之不尽命起吕申顺行十二辰筭外即天时所在也* g4 k, w1 j" U- K
  推太尊太乙法) ^  T/ }. h$ B" {1 D
  经曰太尊太乙者黄星之长也经曰太尊一星威此圣公太尊与太乙合旺相之地有隂雨寒合八宫日晕合六宫隂昏合二宫太隂昏寒合四宫日晕太尊与飞鸟合天温小雨与帝符合天隂雨大昏与天目合天有隂雨 太尊者置积年以太尊小周四除之不尽命起八宫顺行四正宫筭外即得太尊所在也
# t( ^# _7 i8 v0 T  推飞鸟太乙法
9 O2 }5 y4 S3 m, X; Z  经曰飞鸟太乙者七星之使朱雀之体也飞鸟与太乙合旺相之地天星有变与天皇合有大风雨与天时合有大隂风 置积年以飞鸟小周九除之不尽命起一宫顺行九宫筭外即飞鸟所在也
9 e) j1 t5 l. W7 S7 m# A  推五行太乙法
  m5 ~: F8 d2 C; {  f3 P! }  经曰五行太乙者五星之使也共变犹影响之与形声也五行与太乙合旺相之地暴风大寒云气昏暗防即有雨与天目合有大风隂日月有变与帝符合风昏小隂与太尊合日月有变色小隂与天时合大隂风 置积年以五行小周五除之不尽命起一宫以三五七九二四六八筭外即得五行所在也
+ x# A' q8 R9 j/ ?$ q% [  推三风太乙法
( N# k5 E3 b3 c2 }7 [  经曰三风太乙者心星之使也谓心有三星故曰三风也三风与太乙合在旺相之地日月无光寒云四起与天时合小隂与飞鸟合疾风云隂日月有变色与太尊合小隂风与帝符合小隂与五风合日月色变与天皇合有小风日月有变与天目合大风雨 置积年以三风小周九除之不尽命起三宫次行七二六一五九四八筭外即得三风所在也( B% b9 n5 H2 l0 {' H7 o
  推五风太乙法
; l& l* ^6 [# s8 T" a- ^, y  经曰五风者箕星之使也箕有五星故曰五风也乐产经云月之精也上元甲子嵗起一宫次行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周而复始若与太乙合旺相之地主日月连日不见天暴风疾雨 置积年数以五风小周天除二九不尽筭外即五风所在也: V2 }2 T6 @; D0 `
  推八风太乙法
  v' |0 K& w  E: m  八风者毕星之使也毕星有八星故曰八风其星好雨近之觜参其星好风乐产经云八政之风气上元甲子嵗起二宫次顺行九宫筭外八风所在也 置积年以小周天法九除之命起二宫顺行二三五六七八九一宫
+ ^2 e6 T" H9 F9 p  推太乙数法
% S8 |. A) D, I, Q0 C: `  经曰太乙数者五子元七十二之数也与太乙合日晕大风数与太乙冲者曰晕风起数得三十日晕大风数得四十有隂雨黄雾数得五十与天目合旺相日晕数与太乙挟天目隂雨日晕大风数与飞鸟合六八九宫者日晕数与天地并日晕【天十地九】数与主计合日晕数与天地相当大风 置积年以太乙局法七十二去之不尽命起一筭数外即得太乙数所在也' Z1 N, E: H4 Y2 ~! h
  推十精太乙法
1 n, O8 r2 J& x& l) x5 [  古者诸贤所论太乙嵗月日时各有篇目推而求之臣等今削去繁芜撮其精要演纪寻元步厯考数并起上元甲子求嵗月日时之积十精以阳遁所冲即各得隂遁十精所在也
8 n5 v. q2 r  {: Y! J  推十精太乙云气法
+ g" f$ Q0 K- `6 X; W  经曰常以太乙初移宫日出日午日晡日旁【余二日不使也】及时计初移宫时【余二时不使也】当日之上下左右若云气色青而日时计得三四则变发在寅夘时若云气赤色而日时计得九二则变发在巳午时若云气色白而日时计得七六则变发在申酉时若云气色黒而日时计得一八则变发在亥子时也 经曰帝符太尊天时五行八风与太乙合在阳宫则为晴旱合在隂宫则为隂雨【合隂合阳者在位也】天皇与太乙合在阳宫则日晕昼暝天皇与太乙合在隂宫则月晕夜大昏飞鸟与太乙合则风从其下来天气纯厚则雨天气华薄则风天气黄雾则晕天气赤黒则风天气青白则寒天气凝润则雾雨云气如扫则晴云气色文彩轮囷萧索则天大晴天旱常以阳占之天雨常以隂占之十精隂阳若得旺相气则变疾速也$ W) Q' g: R1 y; c* A
  推太嵗有阳九之灾法; v- j: `! g+ |7 a& o
  阳九灾者若入元之始及元之末或与太嵗冲并于分野亡国弑君事也该四千五百六十为一元四百五十六嵗为一阳九也十三年移一邦命起寅邦顺行十二邦筭外即阳九所在也 置演纪上元甲寅嵗至今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嵗积得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年臣希明今求筭得炎帝熈三十五年庚寅入第二阳九少昊十二年丙寅入第三阳九 至夏王相四年壬寅入第四阳九后二十四年为羿所簒也 至殷沃丁二十九年戌寅入第五阳九 至殷王庚丁十三年甲寅入第六阳九 后渐国防至帝禄絶 至周平王宜臼二十年庚寅入第七阳九 王室防弱政由方伯 至周赧王延二十年丙寅入第八阳九 数尽之主 至汉桓帝延熹五年壬寅入第九阳九 桓灵道丧至献终亡 至隋义宁二年即武徳元年也戊寅嵗入第十阳九 隋禄永终归于我唐 至太唐开元十二年以后三百五十年方防阳九之数
6 c8 D# y0 B( L! n5 C5 d  推太乙有百六之厄法
& f% r% L4 D! B6 M  百六者太乙之厄若入元之始及元之末或与阳九及太嵗冲并于分野其灾为簒弑之祸 置积年法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周十五周为一元共计四千三百三十为一元也二十四年移一邦命起寅邦顺行十二年筭外即百六所在也
9 _$ s+ d* |, Z- Z/ Z  自炎帝神农一百十三年戊寅入第四百六自帝来二十六年丙寅入第五百六
# R/ q! b% f7 z5 p  少昊六十八年甲寅入第六百六7 _0 N0 N" D: _# N- Y7 K+ z: u
  舜帝五十七年壬寅入第七百六
; q4 ]0 t7 |- e$ K  夏王不降三十年庚寅入第八百六1 G, o2 Q7 f  ?+ X( k
  殷王小甲四年戊寅入第九百六5 [: S1 u0 ^+ {. a
  殷盘庚二十七年丙寅入第十百六% V* Y, z: \" t  }
  至周成王诵二十九年甲寅入第十一百六周宣王二十九年壬寅入第十二百六
7 R- `7 L/ N' Q4 A" z- `" b  周敬王九年庚寅入第十三百六5 [9 E! S. g1 B, H  x8 t/ ]
  秦始皇二十四年戊寅入第十四百六
4 Z" e6 G$ r9 i8 w3 }$ x6 I  汉明帝永平九年丙寅入第十五百六0 c, H( T5 o8 ?3 k9 P
  东晋帝永和十年甲寅入第二元一百六0 `' H1 j6 r, B8 K; K
  大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入第二元二百六也* y. k! u- ^9 S1 y
3 N4 S- X. N% m. A1 Y7 w

. y4 L+ b- q$ ?. K  太乙金镜式经卷七9 ]+ [! J, U. \9 S6 U
  钦定四库全书
- Z" c- }. @$ b$ G- ?' S3 y, Z& d  太乙金镜式经卷八) F1 m' C* H! W. y
  唐 王希明 撰
- J+ N, a( c5 u$ O  九宫分野【并序】 一宫兾州   二宫荆州三宫青州   四宫徐州   五宫豫州六宫雍州   七宫梁州   八宫兖州九宫州   绛宫交州   明堂益州玉堂幽州! u8 `6 z  h" q9 @
  推九宫分野. d% Z! f9 l3 W5 ~: v6 Y; p& I
  昔者元始无象太素流形对越在天以为元首则记所谓冬居营窟夏居橧巢饮血茹毛未有麻丝者也及燧人鑚火庖牺出震风宗下武炎祚昌基昼夜无闻其规归一揆也黄帝则东海江南登崆蹑岱至于昆峰振蛮风山访道存诸汗竹未可厚诬髙阳任地依神帝喾顺天行义东逾蟠木西济流沙北至幽陵南抚交趾日月所经舟车所至莫匪王臣不逾兹域帝尧时禹平水土以为九州虞舜厥功弥劭表禋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兾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则书所谓十有二州者夏功至于唐尧殷亦无所损益周武克商自丰徂镐至成王时改作禹贡梁徐入并青雍兾野拆于幽并职方掌天下之土以别厥州保章辨九州之野皆有星分焉8 G7 V% G+ D/ C4 }2 _5 ?
  九州分野躔次4 Q  y% i2 A% B7 \2 m& V1 `; j; p
  魏太史令陈卓因费直蔡邕月令章句颇有先后乃重订郡国所入宿度皆不取止取天文玉厯森罗纪内躔次为正
% l9 f. \! C2 e, b; y; X4 A  角亢氐 郑兖州 在天三十八度在地三十二度东郡入角一度鲁地 东平任城山隂入角六度济北陈留入亢五度 泰山入角十二度济隂入氐一度   郏东入氐七度
1 j, a( h2 p7 S$ i* U- r9 k) D  房心 宋豫州 在天十度在地十四度
* x6 T9 O0 _* I  颍州入房一度    汝南入房二度; o! ~, t# c  Z% e* N) z$ F
  沛郡入房四度    梁国入房五度
, u# e" ?$ o) F  淮阳入心一度    鲁国入心三度楚国入心四度( ^9 q: m4 U8 m4 r, _( m
  尾箕 幽燕州  在天二十七度地同
( R( [9 Y. l1 y1 N! t  凉州入箕中十度   上谷入尾一度. C2 x7 c9 C! \7 z  `, }( f; i
  汉阳入尾三度    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辽西辽东入尾十度/ c! `/ |: j' i
  涿郡入尾十一度   渤海入箕一度
6 g: y+ H( i# p3 t$ P6 q' O  乐浪入箕三度    莬入箕六度
+ U0 I. N( b/ h# E3 ]3 |  y/ H  广阳入箕九度    凉州入箕十度9 E! S( p/ R' e6 z& b" m
  斗牵牛须女 吴越州 在天四十一度在地四十三度
0 o) {% P% Q# W9 i4 u% Y7 w. o* p  九江入斗一度    庐江入斗六度
2 b7 K5 N) t5 w! C' K  豫章入斗十度    丹阳入斗十六度% @* D' E8 D- R
  防稽入牛一度    临江入牛四度
1 f- G: n  z; y9 i  广陵入牛八度    泗水入女一度! X% N0 c( J3 ]
  六安入女六度    闽在牛女之交& T2 L2 M3 M7 ^" d2 @3 \" R
  虚危 齐青州 在天二十七度地三十四度
* R: ^! [) g( Q! a+ x  齐国入虚六度   北海入虚九度
6 V6 h0 x5 y  Q' U# |+ Z  济南入危一度   乐安入危四度" S! g( G' D. n$ a) Z5 c
  东莱入危九度   平原入危十一度菑州入危十四度
$ M- _- Y: Z2 k9 B' J; f) e  营室东壁 卫并州 在天二十七度地三十五度安定入营室十一度 天水入营室八度陇西入营室四度  酒泉入营室十一度2 }; B7 z$ ^+ `0 C3 f, ]" J
  张掖入营室十二度  武都入东壁一度金城入东壁四度   武威入东壁六度炖煌入东壁八度
8 c  F0 |( {6 n) a: H; r- P/ F! K  奎娄胃 鲁徐州 在天十五度地十八度( _: f. x: D: t% p: M! H/ U
  东海入奎一度    琅琊入奎六度
: |" |9 c( y  i( e  胶东入胃一度+ t8 K4 e8 }4 K7 c
  昴毕 赵兾州 在天二十九度地三十四度
+ @( l" \- {( v5 V& e) r' ~  魏郡入昴一度   钜鹿入三度5 _8 A& }) Y5 B6 t1 G# _2 @
  常山入昴一度   广平入昴七度4 r7 u- g- e) B! w7 x
  中山入昴八度   清河入昴九度
$ C" f8 Q. \. b9 j* k. v. W  信都入毕三度   赵郡入毕八度
& u. S% T! [" Y1 E1 _  安平入毕十四度  河间入毕十度5 j' h) S& m+ g8 Q/ W, V6 b- c
  真定入毕十三度9 Y1 k4 O) u# H' w
  觜参 魏益州 在天三十度地三十七度( X) ]7 T9 _$ U8 v1 Q2 S- U
  广汉入觜一度   越嶲入觜三度+ p) n" ^' u) l  x
  蜀郡入参一度   犍为入觜三度* _* z& ^1 M, U1 q3 _
  牂牁入参五度   巴蜀入参八度0 `6 ~. k5 \! }2 f6 u$ E
  汉中入参九度   益中入参七度1 [5 H/ w: s, b# z& s3 h, p
  东井舆鬼 秦雍州 在天三十三度地三十七度雁门入井十六度  定襄入井八度
$ s" ~( t5 @% O; S/ }  云中入井一度   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 上党入舆鬼二度
' w' T/ G( H4 j  R  栁七星张 周三辅 在天十四度地同
+ f4 I: N) B, `# `- j6 |  农入栁一度   河南入七星三度河东入张一度   河内入张九度
! `. F% W) D% r( R  翼轸 楚荆州 在天三十七度地同6 E3 h) g  Z' t6 S7 P
  南阳入翼六度  南郡入翼十度  P% K' Y/ \% r7 ^) M& l7 z
  江夏入翼十二度  桂阳入轸六度- J, C8 n2 C: G) P+ h
  零陵入轸十一度  长沙入轸十三度武陵入轸十度
* @: q' M9 ~$ W1 @# D4 g* O+ ~0 D  甲齐 乙东夷 丙楚 丁南蛮 戊韩 己魏庚秦 辛西戎 壬燕 癸北狄 子齐 丑吴寅燕 卯宋  辰郑 巳楚  午周 未秦申晋 酉赵  戌鲁 亥卫/ y1 N- I; F6 C
  一宫兾州( L8 J0 n. X5 R
  得保安定瀛兾深洺磁相西南尽河之地也 兾州按禹贡周礼并为河内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春秋元命包曰毕散为兾州为赵国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兾安弱则兾强荒则兾丰州南北濶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周人因焉
  k  q- M9 _5 X" |" d. F  兾 贝 相 卫 懐 泽 潞 绛 晋 隰汾 石 代 并 邢 蔚 赵 镇 定 瀛幽 易 平 檀 营 沁 蒲  云 忻& b6 S! I# d8 K
  二宫荆州, g* A, [; X) j6 I! J; h5 @
  得施黔黄郢信阳分与国及荆南以西之地也 荆州禹贡荆及衡阳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周礼曰正南荆州春秋元命包曰轸星散为荆州强也言其气强躁亦曰警也言南蛮数为冦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也又云取名为荆山七国时其地楚分* N/ |3 `8 u9 R3 A# m
  荆 峡 郢 辰 鼎 施 襄 邵 随 安黄 申 鄂 澧 岳 潭 衡 栁 永 连沔; x& |) E$ `: n/ [  L
  三宫青州3 O8 p$ E6 f5 X2 k  l; p; K. Z% d
  得齐青淄潍宻登莱及辽东之地也 青州按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三一也于舜以青州越海又乃分为营州则辽东本为青州故以为名也春秋元命包曰虚危流为青州- ^% S& ]* b/ f( F
  青 齐 莱 宻 菑 乐 济 徳 平* q- b5 `  @: H  N. U
  四宫徐州
5 Z2 u4 x2 J5 u: K5 p% J  得宿全徐兖沂淮阳连海之地也 徐州按禹贡海岱及淮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于周入青州之地春秋元命包曰亢氐流于徐州因徐丘以立徐州也
* ~( C+ d) X5 Y% I# B; T3 h  徐 沂 海 泗 琅 胶 莱 安丘1 e0 Y& y; j% e' A* J
  五宫豫州) J% }( {0 M" I- ~$ W3 Z- X/ O1 n
  得东京南京曹军广济亳虢陜及京西信阳之地也豫州按禹贡为荆州河内之地周礼曰豫者舒也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春秋元命包曰钩钤列为豫州自华山东至淮北自济南界荆山秦并天下为三川6 {# Y% i" g8 q7 d
  豫 洛 郑 宋 亳 曹 汝 汴 陈 颍商 虢 邓 沛 梁 淮 邳
: q  B+ X0 {2 t: N8 }3 z4 Y2 l2 ^" E  六宫雍州
, y) Q& x+ s7 X  S+ }  得永兴河西渭水岷山西北沙之地也 雍州按禹贡黒水西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焉亦为西北之地阳所不及隂阳气雍阏也周礼曰雍州盖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克商都于酆镐雍州为王畿及平王东迁洛阳以岐镐之地赐秦襄公为秦地累外都至始皇遂平六国至汉光武都洛阳闗中复置雍州焉3 s0 _" z6 x( d8 u( s
  雍 华 同 岐 邠 鄜 绥 银 延 丹庆 原 灵 沙 伊 防 夏 盐 胜 丰秦 渭 兰 河 廓 鄯 凉 甘 肃5 Q' n# v% Y/ L  x( x" s: g% `
  七宫梁州
# Z. y# @1 w+ j1 u, O% \. M/ G  得全叠石阶成鳯商金房及泗州滁施黔之地 梁州按禹贡华阳黒水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言西方金之气刚故因名焉周礼职方氏以梁并雍汉不立州名以其地为益州及献帝初平六年以临江县属永宁郡刘备据于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夀魏泰始三年分益州为梁州于汉中焉益 金 房 巴 渠 成 鳯 兴 利 蜀剑 梓 遂 嘉 涪 渝 防 卭 嵋 陵资 泸 戎 牂 黔 果 梁 洮 叠 岷宕 武 扶 陇 嶲! I( D# \  l5 S7 E: }9 P' f
  八宫兖州
4 J. t. o0 I6 Q7 A, Q, J  得北京滑濮济蕲澶恩徳博濵沧汾干宁永净之地也兖州按禹贡济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
1 Y! m4 n+ b) O5 _: Z& f( d  东北曰兖州春秋元命包曰氐星为兖州端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为名焉
& ]& I2 |& Z  q* Z- `) R  兖 郓 济 魏 沧 徳 泰山 东平 东郡任城 山隂 济北 济隂 郏东
, Y" s' ?5 j8 w) H7 x$ c) |1 X  P  九宫州) `5 C7 I8 p! _4 Z+ n
  得潮福建江浙淮南徐宿亳黄连海之地 州按禹贡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周礼东南曰州春秋元命包曰牵牛流为州分为江南之气操劲厥性轻亦曰州界多水水势波故曰也于古则荒服之国战国时其地分为楚也
! [& U+ z& o& I; [' h   濠 夀 光 蕲 舒 和 润 宣 苏越 杭 钦 婺 处 睦 饶 泸 梧 亷崖 歙 吉 干 表 洪 循 潮 髙 瑞邕 雷 杜 郁 交 膝 震 广
9 g, r! A! ^) [9 L& m  绛宫
) B( B& ~+ q& t  绛宫交州按禹贡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秦始皇略定越以南戍卒五十万人守五岭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也遂定南越为桂林南海象等三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合浦 交趾 新昌 武宁 九真 日南 九徳象林' s; C9 h: A& A, e
  明堂
: f- y% R- s8 v+ C3 S6 ~  明堂益州按禹贡及舜置十二牧其一也为梁州之域周合梁为雍州之地春秋元命包曰参宿流为益州益之为言阨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
3 ]7 o! C$ }5 h5 q( U4 ]4 D! Q  成都 犍为 汶山 汉嘉 江阳 越巂 牂牁蜀郡 益中 广漠; N  {" Q# e1 |' J
  玉堂# _* R5 d. s7 e
  玉堂幽州按禹贡兾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其一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北方太隂故以幽防为号汉髙帝分上谷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幽依旧名不改
5 X" f7 F4 V: ^  D1 Q$ X  幽州 范阳 燕国 右北平 广谷 广寜代郡 辽西
# v* F8 R; ^( c: w0 ^; `+ B7 L. U$ a& u
) `& s6 ~: L  R5 J9 u: }
5 l0 {) s4 a, i, u) V0 ]
0 s! d. a  t& M" M/ l- V9 Y9 ?- O0 \
9 F6 }0 X, ~$ T- p
4 u7 C+ }& [2 V
  太乙金镜式经卷八
! ?0 C; e7 n3 q3 s, D0 X  钦定四库全书) w2 B: u3 }! t. b9 |! F& ?  J
  太乙金镜式经卷九
; B1 I5 X% g6 n3 _0 F4 d  唐 王希明 撰
. P* s) k0 S) D& `  推敌国动静法    推敌使言虚实法推敌国有无问谍法  推敌来方面法
+ G1 L5 Z- P8 g7 Z' V6 K" z- B2 v  推太乙所在兵法   推始击将临二十八舍法推太乙上下二目与太隂相并3 }; Q: F2 e' d4 t# Y0 D
  推敌国动静
4 c  e) p2 s6 Y( c  M  经曰欲知敌国动静者当用日时决之若客计得诸五八门杜塞则敌不来若门具将发不掩迫闗格主客俱防太乙前此则所间皆吉敌来降不为冦若占北方事天目数转而南行者为来转而北行者不来矣 假令隂遁第三纪第五十二局乙夘时太乙在八宫阳徳为天目巳为计神始击将临太蔟客计得七大将七参将一此为五将发隂阳和主客俱防北方又敌转而北方如此则敌来不为盗
( H4 j# F) ?; z: o6 L% V- ^  推敌使言虚实
' Q/ `; D8 v+ Q* _- }! n& p  H: D% B  经曰欲知使言虚实者当用太乙所制以时决之若太乙能制客目客大将则敌使言实而可信若客目尅太乙宫反此言虚不可信也 假令阳遁第一纪二十五局戊子时占其时太乙在一宫地主为天目寅为计神始击将临大义客筭四十大将四宫参将二宫太乙在一宫属金客大将四属木以金制木则敌言实可信之
1 A" x+ ?: {/ u+ i6 e" a- z; R. |  推敌国有无间谍$ V$ a& t; Z8 Q
  经曰欲知敌国有无间谍者当视天目以决之 假令太乙在一宫太蔟为天目从太蔟至一宫为前内却从太蔟至七二九为前外从大义八三四行去为后内若客目临隂主是为敌人入我境宜备之 假令阳遁第一纪第二局乙丑时太乙在一宫大蔟为天目丑为计神始击将在隂主客计得一客大将一此局主客目与大将俱防太乙前内下如此则敌之将卒并入我境宜设备防之也4 c" v, v8 l* j2 b, J8 t& ^" b
  推敌来方面法& r8 ?2 q8 Z, y: G  y9 P
  经曰尘埃起烽火举射敌将多少有将无将从何方来者若将在阳有贼在隂无贼阳竒隂耦之数也 若筭得十六以上隂阳和贼来有将卒其数必多若筭十五以下贼少无将若天目临左从东方来临右从西方来诸五八门杜塞贼不来 假令阳遁第一纪第八局辛未时占贼太乙在三宫为阳有贼在阳竒之宫阳徳为天目未为计神始击将在大武客筭二十二隂阳和则贼未有将有卒其数多客目临左贼从西方来4 _$ v/ D' v" H4 E
  推太乙所在兵法9 @: L4 g0 u! u& w8 `" `
  宜居一祀西北方以牛脯三分酒三杯白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一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一出军步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宜居二祀正南方以牛脯三分酒三杯赤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二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二出军步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宜居三祀东北方以牛脯三分酒三杯黄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三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三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N. F' P( }( M. i. h
  宜居四祠正东方以牛脯四分酒四杯青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四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四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 `# Z8 ^4 n- F1 T6 _, y  宜居六祀正西方以牛脯六分酒六杯白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六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六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 a3 O6 d" N7 Z5 V% ?+ U  {  宜居七祠西南方以牛脯七分酒七杯黄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七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七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 \) p, k2 i% {* m  宜居八祀正北方以牛脯八分酒八杯黒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八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八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 E3 g0 G3 \$ n5 A! t& S  宜居九祠东南方以牛脯九分酒九杯青绢为借大将再拜祝曰 九宫太乙万神防吾三军令敌莫敢当我筭得九出军歩卒在前车骑次之大将居中出门无剽掠
2 U0 j" ]9 X+ F1 P% l% M& M) |  若筭得单五十五二十五三十五皆为杜塞无门不利出军宜深沟髙垒画地而守之吉注云用遁【缺】+ U7 _0 Q: G; F' r
  推始击将临二十八舍法$ \8 {+ h. Z) f
  古法云始击将者荧惑之精随嵗计所迁临二十八舍于嵗中各有所主之事矣, j" K& {( \  f- v! k- s
  东方七舍临角大人有忧兵出临亢主民有疾疫之灾临氐内有叛臣忧火灾临房主人君将相灾临心诸王忧临尾后宫惊恐后妃有灾临箕兵起
/ [. u0 E$ G8 p# s/ u# C  北方七舍临斗爵禄闗梁闭塞临牛米贵民饥牺牲多死临女后妃有疾病忧火灾临虚诸侯有忧更政令或有赦临危主嵗多疾死者又有土工兵起临室大人匿谋嵗不收临壁文章兴兵发/ ~# i  [' z' n5 v3 B+ @5 `: ?
  西方七舍临奎有下臣为孽临娄山林有冦道路不通临胃五谷不收临昴胡人疾病燕赵兵临毕有兵刑罚相用临觜将叛牛马疾行临参有移动事将有忧
4 o  ]* S  X! Q* S2 W8 Y  南方七舎临井川渎满溢小有兵动临鬼后妃失势民多疫疾临栁民饥馑流亡临星忧火灾临张礼仪多变易临翼隂阳失序多雨水临轸有死丧也4 P- p2 s) w( G/ n0 W
  推太乙上下二目与太隂相并! u4 L1 G0 R9 f
  经曰太乙文昌将始撃与太隂并【太隂者太嵗后二辰是也】主其年必有隣国进婉淑之女入奉王庭 假令太乙在一宫太隂在戌亥是也 若文昌将与太隂并忧上相与女主挟谋事若始击将与太隂并忧上将与妃主懐二事被制之者尤甚騐也
. L2 J" K; Z- h4 c  B$ U/ Y- s  推太乙与太嵗格: J7 O# k0 V2 O( u# S6 W
  经曰太嵗格太乙格者主有崩亡兵役之事太乙在三宫太嵗在未申当有扫星出东北助太嵗西南国前败东北国后败若扫星出西南方反之皆东北主流亡疫疾太乙在四宫太嵗在酉当有太白出西方助太嵗东国前败西国后败太乙在八宫太嵗在午当有荧惑出南方助太嵗北国前败南国后败若辰星出南方反之兵革丧亡也太乙在九宫太嵗在戌亥当有彗孛西北方助太嵗东南国前败西北国后败若彗孛出东南反之主兵丧疾疫以上太乙在三四八九来格午未申酉戌亥嵗而言之此六年皆煞炁如若有妖星出见其方凶君王以修徳禳之矣余年皆生气惟格对无害故不言之
5 [' B. ~0 a) b6 }# x
% Q( S! ]$ }- V( z- s; Y$ @4 P& S2 c8 J; V: o1 _
  太乙金镜式经巻九) \- M$ a$ M6 f6 T
  钦定四库全书
* ]: k% k- l+ R% O  太乙金镜式经卷十
1 v0 d0 ]8 e4 L  唐 王希明 撰
5 A) a8 L# d1 t) k8 _4 E  推天子巡狩   推郡国举贤良9 j& X5 g, g* Z, f) l5 V
  推太乙择日   推太乙择时& o+ g) G) R5 M0 F
  推嵗中灾发   推域名厄防8 t) F. P2 l* N0 F
  推飞行四杀   推九州域名# Z/ S* O% I8 s6 P* s" k  c
  推见闻虚实   推望行人
1 n" M* M% U1 k( u# n+ C3 L  推执囚     推求索
, D% p% M! `9 w9 `2 d! _  推叛亡     推杂事. m1 h% W) ^, _0 ]# B4 b7 z  B- K& f% G
  推天子巡狩
3 A" j" V% Y9 t4 _" I' w1 ]  i8 R; Q  古法曰欲知天子巡狩之事当视太乙与天目在四维之嵗则为天子巡狩若不出则遣使者按行风俗欲知出何方者以主目所临起处决之 假令天目在隂徳出东方行在和徳出南方行在大炅出西方行在大武出北方行
# I& i) |, C& f% D* O5 k  推郡国举贤良
( @1 _, @* l$ l9 p+ c# h: p: J  经曰欲知郡国举贤良方正学艺之士者则须嵗计天地人具则郡国必然举也王希明曰近立新术虽得天地人具又须是亥夘未三合之年则举也 经曰若嵗计遇十六以上为天地人筭具则举之若单九以下为不举也
7 t5 _4 I2 {8 A9 W1 ?9 d+ J  推太乙择日
- f6 g: T0 |! f5 X* W  古法曰择日之法有二若太隂九地之下曰利客太阳九天之上曰利主盖非太乙元经之义臣等今删而不取但以日计太乙局法看太乙局在何元纪宫分定上下无掩迫闗撃则某日可以行师出军征讨兴造百事反此俱不利也法曰天目【以前为内以后为外】一曰来在外或筭得在外皆不得一曰天目掩内亦以前为内一曰主人在外皆不得一曰天目掩太乙得而更失一曰欲击捕彼人则须知彼人藏匿之处当得太乙临之又带掩迫往必擒之所捕之地如王相必被辱败也& `! L7 T2 G5 z0 u0 W
  推太乙择时法( D- D: K" z4 n0 k# y4 ]
  王希明曰新术有择时之法上自人君诸王冡宰后妃将相卿大夫士庶人等各设筭数而用之臣等今参详此言属乎胶柱非通儒之至论并皆削去斯不复録今所择时但取时计太乙门具将发阳隂和主客无掩迫则为吉时用此征伐兴造庶务百事利若用此法择时极天人之际理通神明之徳也& S" P( V( T% B
  推嵗中灾发
& H8 @  \: c( V2 v9 E  经曰以嵗合神徧加月建若天目掩格太乙即其月有灾变 假令上元甲子嵗天目起武徳若太乙在一宫二月三月为掩八月九月为格若州郡君长运数厄防遇之者宜预防之( o6 ^4 U$ T5 q! E
  推域名厄防法3 U! s2 o7 K9 _2 I, r. g
  古法曰欲知州郡厄防常以吕申加域名太阳所临之辰其州以兵徭为厄隂主所临之辰其州以疾疫为厄假令荆州属丁未当以吕申加未则太阳临酉酉年  @" V+ s9 k. g& k
  其州有兵徭之厄隂主临夘夘年有疾疫之厄李淳风曰先以吕申加域名之干次以吕申加域名之支并而推之今荆州属丁未先以吕申加丁则太阳加辛隂主加乙次以吕申加未则太阳加酉隂主加夘当以辛夘年辛酉年有兵徭乙酉乙夘年有疾疫之厄也! E! `% D3 ]5 q+ |2 ]: W; _
  推飞行四杀6 X  P8 Z* n+ O; f$ z& L+ j
  古法曰若攻其域名与飞行四杀并合必有屠城之象常以隂主加域名地主下为灾杀又以域名合神加域名灾杀下为天贼杀月杀者孟月酉仲月巳季月丑隂杀下为天吏杀常以隂主加嵗月日时地主下为灾杀又以嵗月日时合神加隂主灾杀下为鬼杀月杀下为天败杀也9 K' Q# b, Q* C% B; n, k
  推九州域名法
- d  U* A5 ]5 j8 @& |; S/ j  兾州丁丑 荆州丁未 青州癸丑 徐州甲辰豫州乙巳 雍州甲申 梁州戊戌 兖州乙未州癸酉 益州辛丑 幽州癸卯 交州壬申又曰甲齐 乙东夷 丙楚  丁南夷 戊魏己韩   庚秦  辛西夷 壬燕  癸北夷又曰子周 丑韩  寅楚  卯郑  辰晋巳呉   午秦  未宋  申齐  酉鲁戌赵   亥燕
( _2 c2 T5 I7 {2 H# N5 L3 J/ k- g  推见闻虚实法
: ]7 n. c% m( U" y  古法曰若闻事以时计占之若天目掩迫太乙闻不善事实闻善事虚若门具将发闻吉则吉闻防亦凶若四郭固杜闻吉不吉闻凶则凶经曰重阳有重吉重隂有重凶皆以重阳重隂并数决之
- Y$ ?" J* m5 j  推望行人法+ r; s3 f0 f7 m3 l( |
  古法曰主人数在南方客数亦在南方此为自得主人之数焉不来又法曰望北方人得北方筭不来得南方筭来掩迫闗格者未来又曰望北方人得八三不来得二七来又望东方人得四九不来得一六来望西方人六一不来得九四来望南方人得七二不来八三来各以筭数论之也筭近一日来一曰以天目筭决之数得二筭二日至或数得三三日至若数尽行人即至也3 ?4 E+ F* b3 [" ~
  推执囚( O; @+ y! ~7 l; X6 a: h. \' ~! a
  古法曰天目掩迫太乙或主人在外或客立旺神皆吉宜对吏入狱易解一曰主人在内主人立旺神不可入狱对吏一曰太乙初入宫日入狱必迟留难解一曰太乙与主人同宫天目临之入狱易出见贵人解忧患也
: O% o" D- G; L* U3 D/ X  N* O  推求索4 }6 q& s7 d, l  D9 `. g/ Y$ t) s
  古法曰筭得天目在内者吉可请谒见贵人及求财物皆得若天目在外者反此天目前为内后为外筭得外为孤内为虚一曰主挟客不可请谒求索反此皆得若主人在内得在外不得一曰筭得天目在内者谒人必在有求皆得利见贵人筭得天目在外者访人不见所求不得一曰天目格太乙见贵人请谒词讼百事上下格之一曰主人立王神不可以请谒及见贵者一曰天目春夏得六秋冬得四皆不可用之
; B. G9 t4 @! i. ?; Z  推叛亡
- R7 ?/ P, n# V% B4 ]0 r  古法曰讨捕叛亡当用时计以决之若客格主人或天目在内或太乙与主人同宫或天目临之皆为捕得也主人挟客客筭长天目在外皆不获
: I4 T, s4 A5 o  V' e9 o- T  推杂事: W* Q6 L6 U* E8 ~6 [1 j* F
  古法曰天目掩太乙出征兴造买卖百事皆败天目迫太乙行者见呵留客挟主人或得废筭并凶一曰门具将发隂阳和百事吉反此凶一曰凡占万物皆以太乙立休旺神决之
9 @; a5 i/ ]% G, M6 R  刑日天隂下雾空有风多也游曲日天隂主有风雨半隂半晴大集日天隂主有夜雨昼有防少会曲日天隂主大旱伤田禾万民灾武曲日天隂主风损田禾也9 j- t/ j9 y# Q- M; r6 ^, W" G; A
  占雨日有无多少' |3 p  b# {0 i# b! s* E
  太乙日下雨上见日光太嵗日下雨风雾三刑日风随日光止游曲日风雨随日光止大集日雨名乍雨未时止防曲日下雨午时日光止武曲日下雨福丙丁日止也3 C5 j  d* y2 F) e2 S
  太乙占雨法2 F3 A5 U) I* ~3 v
  此法从未上数初一日顺行十三日遇太乙太嵗等日必见有雨无雨之騐也0 F( W+ p! a6 g( s5 }" ^( T) ]* q- O
  g3 b, T9 z' z; t1 _/ K

+ }; [+ [# \  W+ n0 e# Y2 l& x8 k& S8 _8 |
$ y: u0 m: s- v) h
0 q. H6 o, w7 U5 \: J8 z9 c* g/ F

' }" g: E3 C# @
9 D; C* W6 q3 {" K- k7 k6 ?0 r8 ?' H* w

: z6 `: `5 G4 {, y# F5 ?; L2 e
- V' b5 r! C$ J6 d) d8 P
& d8 `' b3 }0 V8 S* x6 {7 U
% p8 M6 S; @! W1 b) \+ W  太乙金镜式经卷十# K0 g8 }- @$ q(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私人站点 ( 冀ICP备2023028127号-2 )

GMT+8, 2025-11-26 13:20 , Processed in 0.0949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